“守望这条生命的河,天地悠悠潮起潮落;唱起这首生命的歌,春华秋实耕耘收获。”当这悠扬婉转、动人心弦的旋律在耳畔响起,非遗主题音乐剧《大河长歌》宛如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开了时光与乡村交织的大门。
在词作方面,《大河长歌》尝试化用《诗经》的文学手法,拓展歌词的情感表达空间。“大河人,年夜饭,最讲究个六六八八”“糖山药,炒时蔬,荤素搭配酸甜苦辣”,看似简单直白,却细腻呈现了大河人年夜饭的丰富与讲究,让观众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儿和乡村生活的烟火气。“盏盏河灯点点的光,点点河灯映着我家乡。水波温柔暖心窝,我的心窝住着黄河”,几句歌词,用盏盏河灯的点点光亮描写家乡,把温柔的水波与温暖心窝的情感相联系,又以河灯、水波为喻体,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家乡和黄河的眷恋与热爱。
为了让歌词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创作者引入不少非遗项目和山川风物的意象。在这些生动的意象中,流淌着委婉细腻的情感,也能让观众体会到剧中人物对家乡和黄河的深情厚意,丰富了音乐剧的情感层次和审美内涵。
导演郎昆牵头的创作团队深入山西省河曲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与以王掌良为代表的当地二人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歌艺术家促膝长谈,聆听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感受黄河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积淀。他们见证了农忙时节,村民们在黄河边的辛勤劳作,也参与了节庆时,大家欢聚一处载歌载舞。这些真实的生活片段,都成为创作的灵感源泉,让《大河长歌》的歌词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与情感的温度。
舞台正中间的银幕上,承载着河曲民歌与二人台非遗传承印记的历史画面,缓缓铺展开来。多元的音乐风格加之歌者饱满、深情的演唱,表现出人们对乡村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热切期盼。观众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旋律渐息,掌声爆发。这掌声,是对作品的认可,也是对非遗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的肯定。非遗不再束之高阁,而是在奔腾的“两创”浪潮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从黄河的波澜壮阔中汲取力量,从乡村的质朴生活中挖掘素材,《大河长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新时代乡村非遗文化的勃勃生机。
作者:赣之水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