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府区的大街小巷,每天都穿梭着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骑着载满包裹的电动车,风驰电掣般奔波在城市之中。他们的身份不只是快递员,更是基层治理中的“移动探头”和“暖心使者”,这一基层治理创新模式背后,是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
清晨6点,吕玉龙的电动车准时驶入忻府区龙岗社区,这位顺丰快递员的配送箱里,除了包裹,还装着独居老人赵大妈的降压药和社区文明宣传单。“窗帘拉开是平安,窗帘紧闭要警惕”——这是他坚持参与“窗帘行动”的第328天。在忻府区,像他这样的快递员每日观察着好多独居老人的窗帘状态,及时上报异常情况,成为守护社区安全的“移动哨兵”。
暖心驿站:温暖奔波的“心”
奔波在路上的“小哥”,最需要的是温暖落脚点,忻府区精准聚焦这一需求,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了34个功能完善的“小哥驿站”。走进驿站,有随时供应的冷热直饮水“快速充能”,有微波炉让自带的午餐瞬间香气四溢,有手机充电站化解电量焦虑,还有应急药箱和常备雨具成为路上的“定心丸”,部分驿站更是赋能小课堂,提供法律咨询助力小哥成长,为奔波的骑手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驿站暖胃又暖心,以前在路上渴了都不知道去哪找水喝,现在有了这个驿站,真的太方便了。”吕玉龙感触颇深。
“这些驿站的选址经过科学规划,覆盖了快递小哥高频活动的90%以上区域,日均服务超百人次。”忻府区委组织部干部杨培磊介绍道,“它们不仅有效解决了小哥们的实际困难,更是党委政府向他们传递温度、表达敬意的重要载体,是新就业群体的温馨港湾和加油站。”
志愿行动:融入社区的“桥”
在为小哥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忻府区更创新推出《新就业群体“顺手捎带”志愿服务清单》,涵盖爱心公益、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12项服务内容。通过“社区派单、群众点单、小哥接单”模式,“小哥”们开启了“送货途中送服务”的公益之旅。
这项创新举措成效显著。据统计,“顺手捎带”志愿服务开展以来,全区快递小哥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9000余次,惠及居民1万余人。其中,为孤寡老人、残疾人买菜买药、送衣送水等“举手之劳”超过600次,收获群众90%以上的好评率。
吕玉龙的另一个身份是社区“移动网格员”,一次送货途中,他发现老旧小区电线老化,通过微信群即时上报,社区工作人员不到2小时便完成抢修,他的经历是全区400余名备案快递员发挥作用的缩影。“小哥们就是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延伸到行政力量难以企及的角落。”忻府区委社会工作部冯媛为我们介绍了“顺手捎带”机制的运作方式:“小哥们边送货就边当起了我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群里经常收到他们发的照片和消息,像飞线充电、楼道堆杂物、电动车进楼这些隐患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她重点介绍了处置流程:“小哥发现问题后,通过拍照或留言第一时间发到指定的微信群里,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会马上‘接单’、立刻处置,确保问题随接随办、快速解决。”
社区工作者刘芳观察到更深层的融合价值:“快递员结对帮扶独居老人,探访频次是专职社工的3倍以上。送药时自然的关心,往往更容易获得老人信任,收集到真实的民情民意。”
积分激励:激发参与的“力”
在龙岗社区“小哥驿站”,饮水机旁张贴着《志愿服务积分激励实施细则》:参与环境整治积5分,调解纠纷积8分,结对帮扶困难群体积10分。根据获得的积分每月可兑换生活物资,季度前三名可帮助实现“微心愿”,年度优秀志愿者将受表彰并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
积分兑换、实现“微心愿”只是开始,这份荣誉感和归属感正吸引着更多同行者。它不仅激发了小哥们“顺手行善”的内在动力,例如骑手送餐途中顺手帮老人带走垃圾、快递员送件时向商户宣传安全知识等,更关键的是推动了新就业群体心态的根本转变——从被动接受任务,转向主动发现问题、参与决策、贡献智慧。同事小王坦言:“看到小吕因为志愿服务被认可和回报,我们也想参与进来,为社区建设出份力。”这种“服务-积分-激励”闭环,正是忻府区破解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大、参与浅”难题的关键一招。
从个体的吕玉龙,到融入基层治理的数百新就业力量,忻府区通过“顺手捎带”志愿服务模式,探索出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以“暖心驿站”的服务筑牢归属感,用“志愿行动”的机制降低参与门槛,借“积分激励”的鼓励激发内生动力。这种“服务—反哺—再服务”的良性循环,正让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过客”蜕变为治理“主角”。
正如吕玉龙配送车上的标语所写:“小包裹传递大温暖”。快递小哥们在穿行街巷时悄然播撒下的爱的种子,正在“顺手”之间,悄然生长为基层治理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