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忻府区兰村乡河习头村的七百多亩梨园已染上丰收的底色。梨果褪去青涩、日渐饱满,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丰收的气息已悄然弥漫。梨农们正忙着最后的精细化管护,剪枝、疏果、监测长势,用科学方法守护着即将成熟的“希望”。
“你看,这纸袋裹着的是金盖酥梨,膜袋包着的是玉露香梨,不一样的‘衣服’有不一样的妙处!”技术员刘全海指着两个套袋梨笑着介绍。金盖酥穿的纸袋衣,自带“美颜滤镜”,不仅让果皮长成透亮的黄白色,更像一道天然屏障,让农药只打在叶片上,果子全程零接触;玉露香的膜袋衣则是“阳光收集器”,透光透气让果实充分光合作用,长出红绿相间的漂亮底色,吃起来甜脆多汁。
“从六月初开始,全村700多亩梨树就忙着‘穿衣服’。我家种了十五六亩,光套袋就忙了二十多天,虽然累,但这‘衣服’一穿,果子既不容易生病长虫,卖相也能提好几个档!”张大叔擦了擦额头的汗,笑容里满是期待。这两项套袋技术,正是河习头梨果无公害的“秘密武器”,也是梨农们守护品质的“定心丸”。
今年雨水多,梨树长得旺,果子结得比往年密,但梨农们也曾捏着一把汗。潮湿天气容易让梨得黑心病、炭疽病,叶子一落,果子品质就会大打折扣。好在村里早有应对——请专家、教技术,统一管理,从源头切断病害“温床”。
“村里统一安排打药时间,技术员上门手把手教防治技巧,连地里的杂草都用环保防草剂彻底清除,果农只管专心把果树管理好!”村委主任张一权算起了收成账,“今年每亩估计能收4000斤梨,按市场价1.5元一斤算,一亩地能挣6000元,比去年多收不少。”雨水带来的“小麻烦”,反倒成了增产增收的“大buff”。
从“套袋保品质”的精细管理,到“科学抗风险”的未雨绸缪,再到“统一产销拓销路”的协同发力,河习头村的梨农们用勤劳和智慧,把一颗颗饱满的梨子变成了致富“金果子”。这个秋天,不仅有梨香满枝头,更有乡村振兴的希望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