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如镜的宁武天池湖泊群。吴光宇摄
山西日报记者王利强 薛志浩报道 上午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畅快呼吸,下午赴一场万年冰洞的探秘之旅,晚上到鸭子海露营地载歌载舞……“青山绿水风光秀丽,在宁武我们感受到了最原生态的大自然之美。”慕名而来的太原王女士一家这趟宁武之行让他们惊喜不断,流连忘返。
说起宁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近年来,作为国家重点产煤县的宁武县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环境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从深挖煤矿资源转变为深挖文化旅游资源,确定了“以煤促旅、强县富民”战略规划,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绿水青山就是最珍贵的资源”
宁武县城西南30公里,在茫茫峻岭之间掩藏着一片高原湖泊群。这里是华北唯一的高山内流湖群,翡翠色的湖水犹如一颗颗散落人间的明珠,人称“天池”。
位于余庄乡马营村的鸭子海便是其一。刚打渔归来的马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喜云麻利地打开网兜,肥美的白鲢、鲤鱼活蹦乱跳。“每天只打10条左右供当天营地的游客食用,咱们湖里养的都是高原冷水鱼,大的有5斤多,肉质鲜嫩,广受欢迎。”望着眼前的碧水清波,王喜云难掩喜悦。
曾经,由于天池地处内陆高原,仅靠降水补给水源的鸭子海水量常年不及膝盖,甚至一度干涸,而天池位于汾河、桑干河等河流的源头地区。2019年起,宁武县采取补水行动,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天池高山湖泊群水源补给项目,真正发挥天池涵养水源的作用。为了保护这一具有科研、生态和观赏价值的珍贵湿地和地质遗迹,宁武县又实施了天池高山湖泊群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项目区总面积为41.02平方公里,初设概算总投资8500余万元。
如今的鸭子海水深达到3米左右。年初,马营村申请财政衔接资金200万元,成立了村集体企业,着手打造生态旅游休闲营地。王喜云说:“绿水青山就是最珍贵的资源。”6月休闲营地一开营,立即成为省内外游客争相前来的“打卡地”。高峰期的日营业额便能达到2万元,平时营收也有8000元左右,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还带动23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有15名还是脱贫户。
秋风渐起,岸边的芦苇成片,阵阵虫鸣之中还夹杂着野鸭轻快的嘎嘎声。“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鸭子海’。”王喜云说,自从水源得到补给,每年春秋时节都能看到天鹅、黑鹳、白鹭、鸿雁成群结队来饮水觅食,鸳鸯、野鸭群更是常年栖息于此,以后更要保护好这块栖息地,也让客人们爱来、常来。
“不靠煤炭也能过上好日子”
行驶在管涔山间,山腰处雷鸣寺遥遥可见,车外传来湍急的水流发出隆隆之声。《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鸟瞰汾河源头,蓝天碧水青山,风景如画。吴光宇摄
走进滋养三晋大地的汾河源头,一股甘泉从池中龙头处喷涌而出,与周围的各个小泉眼共同汇聚成湖。此泉名曰雷鸣寺泉,也叫汾源灵沼泉,经测定,水质达国家一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清澈的湖面宛若一面明镜,将蔚蓝的天空和翠绿的山脊都倒映其中。
湖旁,环卫工陈曜和任双明不时地向围栏下的河道看去。看到卡在乱石之中的纸杯,任双明拿出了一把由长杆和铁丝自制而成的“钉耙”,轻轻挑开石块钩住纸杯。随着任双明慢慢收杆,陈曜赶紧探出身子用手接住。“在上世纪,汾河源头最多的时候曾有5家村办煤矿、乡镇煤矿,对水质水量有着不小的影响。”陈曜回忆道。
宁武县意识到这汪泉水的重要性,从1988年开始,连续开展了两期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持续36年的治理,不仅汾源区域的所有矿井全部关闭,还关闭取缔各类污染企业511家,整合大中型煤矿17座,新建了污水处理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1.3平方公里,年均减少输沙146.5万吨。
现在,宁武县将汾河河道及沿线湿地环境治理试点项目列入国家第三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将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统筹纳入生态治理的棋局中系统谋划,在汾河上形成了“1轴1带1廊6核7营”的生态画卷,既践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又推进了汾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
“这几年水大了,河清了,岸绿了,游客也多了。”陈曜说,“不仅是汾源景区,下游不远处的宁化湿地上个月还举办了露营节,打铁花、音乐节、文艺演出相当精彩,场面好不热闹。平时宁化古城里开农家乐、卖土特产的就不少,这下人气更旺了,不靠煤炭也能过上好日子。”
“把山养好了一样可以靠山吃山”
深入管涔林海腹地,有一座建造在悬崖峭壁上的古老村落,背倚悬崖,面临深渊,从山下望去,悬空而建,好似空中楼阁。
“山里环境越来越好,珍稀动物也多了起来,前不久我们还在村口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说着,摄影爱好者张俊杰打开了一段视频,只见褐马鸡的白色耳羽和马尾般的尾羽格外醒目,煞是可爱,与大熊猫齐名的褐马鸡如今在芦芽山安心繁衍。
村中央300多年历史的古树冠盖如云,树下村民们叫卖着从山中采摘的银盘蘑菇、黄芪、党参等土特产,好不热闹。“过去靠着芦芽山是挖山毁山,现在则是封山护山发展旅游,我们开餐馆、卖特产一年能挣6万多元。今年还收拾出旧院做了民宿,把山养好了一样可以靠山吃山。”村民王建明说。
盘山而上,云海深处还有一群冰洞的守护者。
在海拔2200米的大山上,掩藏着一座距今300万年的地下冰洞。无论洞外是三伏炎夏还是冰天雪地,这座万年冰洞都能保持零下4℃左右的低温。走进洞内,无数冰柱、冰帘、冰瀑、冰笋,一簇簇、一团团,在灯光的映照下晶莹剔透,恍若仙境,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白天缓慢消融,晚上再度凝结,冰柱群就会如拥有生命般自愈、生长。”景区负责人岑轶军说,考虑到洞内游客的增加会加速冰块的融化,景区安装了温度监测设备,一旦温度过高,就采取限流措施,要端稳旅游这个“金饭碗”,就得做好保护这篇文章。
“瑰丽的自然风光现在是宁武最美的容颜、最靓的名片。”宁武县委书记高建文说。近年来,宁武县累计投入40余亿元,完成103公里的汾河主干河道综合治理,整体提升了马仑草原和冰洞两条旅游主线的生态底色。通过深度保护当地资源独特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丰富性,目前全县已形成“一个中心、五大景区”旅游格局。旅游产业有效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繁荣,今年“五一”假期,5个涉旅乡镇餐饮、住宿、服务等各项收入完成215万余元。
记者手记
“生态饭”才是长久饭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两山”理念已在宁武县深入人心,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同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的“双赢”目标。
特别是随着忻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大芦芽山”发展战略部署后,宁武县抓住机遇,转换体制,由宁武大运华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接管芦芽山景区,为兼顾生态保护与景区开发注入活力。
守护好生态,宁武一个个村庄端上了“金饭碗”,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马营村文旅休闲项目预计收益达50万元;石门悬棺景区停车场由村集体承包后,年均收入20万元;张家崖村的骡马经营项目,年收入超过百万元;芦芽山美食一条街更是采取“党支部+旅游公司+经营户”模式运营,村党支部投资建设的20间商铺和附属档口,每年固定分红11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吃好“生态饭”,保护环境不可松懈,这已经成为宁武上下的共识。只有把保护环境的意识融入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让“生态饭”一直吃、一直有,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和实实在在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