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眼下,正值河曲县蒜薹成熟的时节。在西口镇唐家会村的田间地头,连片的蒜苗映入眼帘,一股浓浓的蒜香扑鼻而来。蒜农们正俯身穿梭在蒜垄间,随着手上一连串熟练的动作,一根根新鲜嫩绿的蒜薹被快速抽出,看着手中又粗又长的蒜薹,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蒜农抢农时、忙采收、话振兴,小小紫皮蒜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唐家会村大蒜种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凭借优质土壤与灌溉条件,这里成为晋陕蒙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其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堪称大蒜生长的“天然温室”。
在唐家会村,蒜农们与土地的羁绊深植于岁月年轮中。今年70岁的赵彩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被问及种蒜的年头,她直起身子擦了擦额角的汗珠,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感慨地说:“自(结婚)回来50来年,种蒜就50来年了,今年算少的了, 一亩一份多,产蒜薹能有八九十斤,又能卖个好价钱。 ”
“大蒜浑身都是宝”,其种植具有生长时间短、见效快、经济价值高的特点,小小的蒜薹是餐桌美味,也是蒜农的“提款机”,即将成熟的蒜头,更是增收的“重头戏”。蒜薹和蒜头“双收获”模式,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金蒜盘”。
正在采摘蒜薹的种植户张福音和老伴一边忙碌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种了半亩多蒜,大概蒜薹产100斤,能卖个三千来块钱。”
在唐家会村,蒜农们不仅靠种植规模增收,更凭借蒜薹的品质抢占市场先机。随着采收进入高峰期,蒜薹价格虽从初上市的40元/斤回落至25元/斤,但供不应求的态势依旧明显。种植户张文敏一边整理刚采收的蒜薹一边介绍:“蒜薹、大蒜是我们唐家会的特产,尤其是这蒜薹,开始上市40元一斤,天天有人在村里收。”
政策东风劲吹,产业活力奔涌。近年来,唐家会村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村两委出台种植大蒜奖补政策,通过“种植+奖补”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农户种植大蒜信心。目前,全村大蒜种植户达 130多户,种植面积达100余亩,平均亩产蒜薹100多斤。
如今的唐家会村,种植紫皮大蒜已发展成一项特色产业,可以说家家户户到节令了都要种蒜。尤其近年来,村里给种植大蒜户发放有机肥料、按种植面积给予奖补,到了丰收时村委还帮忙收购村民的蒜薹、大蒜,大蒜的产品附加值也大大提升,蒜农的积极性也特别高。让唐家会村紫皮蒜真正成为了老百姓增收的重要途径。
(马丽 张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