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书法就是写字,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是写字就是书法。从写字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书法自然形成相应的衡量标准。关于“书法”历代多有论述,不过,我以为,将字写出性格,写出格调,应该就是书法的一个标准。如果一个人将字练成标准的“印刷体”,恐怕就又离“书法”远了。所以,一个能够在书法创作中走得远的人一定是在意将性格融入其中的。
周如璧先生的书法实践就有这样的特质,他的书法创作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认识:给书写以性格!
周如璧与恩师、当代北碑大家孙伯翔先生交谈。
汉字的形成造就了书法,书法将汉字推到了一种表现的极致,这种关系唯汉字独有。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确立的,“书法”是从实用开始,到产生艺术审美,再到实用弱化,走到现在,基本上只留下艺术审美。
所以,可以肯定地讲,“艺术”标准是现当代书法的终极评判,只是这个标准依然难以统一,这就需要我们从另外的途径来对书者及其作品有最基本的认知。
这样的认知应该不是仅仅停留在书体的表现形式上,而是要看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
潘天寿在《论画残稿》中提出“艺术之常,源于人心之常;艺术之变,发于人心之变。常其不能不常,变其不能不变,是为有识。常变之道,终归于自然也。”
潘先生提出的“常”与“变”的关系,很好地概括出了书法艺术的存在与发展。“终归自然”是起始,也是终结。而在“常变之道”中,能够真正有所悟、有所行、有所成者,并非仅仅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如果一个书者不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要将情感倾注于笔端,所有的时间与技术其实都是无效的。不可否认,书法与技术,与时间有关,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与心性有关。书法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必须进入精神层面才能最终让书道与汉字本身融为一体。
周如璧作品选
周如璧先生追求刚劲清朗、神逸俊秀的书法艺术风格和跌宕起伏的韵律之美。所以,他的书法艺术起步之初就有着明确的认知和方向。他倾心魏碑,故择良师而从,拜在著名书法家孙伯翔先生门下。当然,他和大多数学书法者一样,均是从学碑临帖起步入门,但是,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以敏锐的艺术直觉意识到了汉字本身的生命力以及所具有的情感因素。
我们都知道,现当代的书法已经与历史上的书法不同。从写字的实用性到实用性的写字中体现出艺术性,到写字实用性的弱化甚至消失,书法似乎只剩下艺术性,但是,多数人直到最后也无法进入“艺术性”,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没有意识到,汉字本身是有生命和情感的。书写本身不是目的,只有发现了汉字本身的生命和情感,并将之表现出来才能实现从字到艺术的转换。那些无法实现书写艺术的人在创作的时候从来想不到要赋予汉字血和肉,更不要说情感。
书法成为独特的艺术,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汉字的特点。虽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具有象形性,但是,每一个汉字的结构本身就是“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从一开始其实就决定了其“性格”,让每一个汉字都具有了字性、意性,也从而产生了审美性、情趣性。
周如璧作品选
现当代评价书法作品,讲究根源,讲究出处,这当然是需要的,但是,这种标准同时也形成了桎梏。因为过分强调这一点,我们可能很少去想更原始的出处和根源就是字本身,每一种书体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这个根本。从这一点讲,每个人均可能会因为长久书写形成一种有别于他人的“表现”。但是,能实现这一步的人少之又少。
书写要有出处是目标,但不能成为终极目标,因为成为王羲之,成为柳公权,成为欧阳询就等于什么也没成。所以,变化、突破才是根本。一个字要有变化,一个内容要有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必须赋予其字义以及字义本身之外的生命意义,既要体现其单独的造型审美意义,又要在不同语境通过书写上的微妙改变赋予其与语境相通的造型审美意义,这好象很玄,但是,这一定是终极!
我们可以从书法起步所传承的“帖”的内容来思考一个问题,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书法原本是干什么的?我们知道的著名的帖,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碑文,一类为书信。如果不去从书写的书体来看,单看这些帖的内容,其实都是最能承载和体现情感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现在出现的情况,脱离了生活本身去苦练。这样的苦练不是感知上的,只是时间上的。所以,很多时候看很多人的“书法”就是形到位了,却缺少神,也就是根本没有情感和性格,也就打动不了人。
任何人在书法实践中,如果找不到内心与字的契合度,也就是字意之外的美学意义,而且是在不同的组合中具有变化的审美表现和意趣,那么即使将每个字写得再熟练,再和原帖中的“字”一致,其意义也是不大的。所以,“书法”之法如果停留在“合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掌握了书写之道的基础上,表现出“字”的生命力,表现出字在不同“境况”中的性格!能实现这一步与技巧一定有关,但不是根本,根本还是书写者本人所具有的综合素养和融汇贯通的综合能力。历代书体的形成,尤其是传世书法家的作品莫不因体现出强烈的“性格”才独立于世!
周如璧作品选
周如璧先生说,现在一天不拿笔就觉得没有精神,可见书法实践对他来说已经是融入生活的一种组成,这恰恰也是历史上产生书法艺术家的基础。
周如璧先生在书写中追求大正气象。他所言的“大”与“正”不是指字写得巨大和周正,而是作品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象要大正,有彰显胸襟和道义的大气量、大志向、大格局。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就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就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因此他的创作不焦躁、不张扬、不媚俗、不取巧。他的作品用笔出规入矩,大气劲健,力道千钧,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
周如璧作品选
他的书作以魏碑为基,融合楷、行、草,不拘囿自己,故能厚积薄发,自成一体。观其作品能给人大开大阖、谨细慎微、阴阳平衡、疏密得当、收放自如、起承转合、断续呼应的感觉,其作品能给人熟而不甜、刚而不干、方而不板、收而不紧、放而不萎的愉悦感!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是因为表现的是个性、特殊性,而不是共性、普遍性,至少是要弱化共性、普遍性,说到底,强调的还是性格、格调。这是历史上书体形成和书法艺术家形成的根本,也是周如璧先生书法已经有的面貌。
故其恩师北碑巨擘孙伯翔先生评价他的书法,“端庄中寓灵动,缜密间见洞达,飘逸中藏高古。”
给汉字书写以性格,有性格的书写成就书法,这是周如璧先生书法实践呈现出来的一种意义。
来源: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