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兼具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内涵丰富、贯通古今,既赋予我们从文化文明高度看待道路、理论、制度必然性的视野,也提供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治理资源,从文化维度“知民情”、“应民意”、“聚民心”的方法。
始终围绕“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旨归展开工作,形成回应民意的机制,是宣传有效、引导有力的底气所在、重要保障。在这个基础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能更好发挥出精神激励效应,实现聚民心而奋斗的效果。从回应民意到凝聚民心,需要深度把握社会治理中的文化维度,通过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系牢社会精神纽带、文化纽带,引文化之流过千壑、润百川,让普通百姓也有忧国忘身之思、樵村渔浦也有传薪载道之志,推动民心民意实实在在转化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奋斗力量。
文化硕果,百姓共享。近年来,河北省设立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囊括书法、美术、摄影、戏曲、收藏等各艺术门类,方便群众近距离与名家交流、向名家学艺。图为2023年10月27日,河北梆子名家雷保春(左二)在工作室与群众交流。 河北日报社供图 张晓峰/摄
着眼于整体。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发挥更大作用。越是挑战复杂、观点多样、价值多元,越要注重文化凝聚民心、形成共识的作用,越要发挥文化有机整合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力量。无论是在理论阐释、文艺创作、新闻宣传,还是在大众文化实践中,都应充分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滋养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连成一脉活水。要注重将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一体叙事,在理想信仰层面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道德引领层面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说服力和影响力,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增进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
精耕于日常。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2024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在于阐明了学理、形成了文件、写入了政策,更关键的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社会文化肌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达到这个效果,要求必须下足日常功夫,运用各种载体、机制,精耕文化教化、价值引领工作。比如,在载体上,可以充分盘活各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些已进入城乡“毛细血管”的文化空间,捕捉群众文化需求,科学规划活动内容,逐步提升文化供给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人群上,可运用各种政策杠杆鼓励文艺家、理论家等文化名家下沉到基层社区,进行创作生产、讲座交流、人才培养、研习传承。通过与基层群众密切的互动,充分发挥出文化名家在思想认同、价值引领、教育启迪上的关键作用。从基础抓起、在细处发力,保持在长时间内绵绵用力的战略耐力,才能不断锻造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韧性。
把握住“新锐”。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人人可握灵蛇之珠、家家能抱荆山之玉的景象在文化领域正在显现。当下,尤需提升对新兴甚至“新锐”文化力量的关注。比如,关注培养相关数字技术人才,以增强社会治理的文化杠杆;注意团结新文艺群体,以提升对社会文化动态和青年人群的总体把握程度。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之下,我们容易对某一群体的潜在规模、某一文艺形式的实际影响力估计不足,直到形成较为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才发现“小众”未必小,“边缘”未必弱。对此,应动态关注、捕捉“新锐”文化动向,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尽早尽快用主流价值观进行涵育与转化,推动形成百川朝海的大势。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精髓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融合,是理论境界上“解释世界”与实践维度上“改变世界”的高度统一。这样的超越性和辩证性,要求我们在学习贯彻中致知力行、以“用”显“体”,推动“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发挥出凝聚民心的效应、社会治理的功能,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深层力量。
来源:求是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