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围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剖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鲜明提出了“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成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造、学术繁荣的根本指导思想。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阐释、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才不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只有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政治方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学术研究才具有社会意义。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不负使命。
必须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我们要增强建构中国理论的自觉自信,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密切跟踪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准确聚焦新时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也是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
必须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要从“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三个主要方面来把握。这一精辟论述,要求我们既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又要彰显文化自信,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既要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观点,又要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丰富时代内涵;既要注重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又要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形成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
必须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的重要事业,只有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才能团结凝聚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研究导向,从指导思想、体制机制、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学术氛围等各方面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根本保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重要要求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路、方向和战略任务。
创新性发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科学理论的价值所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生长点。我们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回答好中国之问;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回答好时代之问;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回答好世界之问。二要坚持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正是通过持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紧跟时代、服务实践,彰显强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融通性生成。“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要采用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这一有效路径。一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深化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三要注重用好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在解读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构建中国理论上展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气象。
体系化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要科学布局学科体系。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二要加快完善学术体系。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提出重要学术议题,潜心培育成熟的概念体系、学术框架和研究方法,建设富有活力的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彰显中国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三要持续创新话语体系。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运用鲜活生动的学术话语向世界阐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为世界发展和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