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 文化
故乡的寒食节——王利民
时间:2023-04-03 21:07:11点击率:4683

故乡的寒食节

王利民

自我来忻州,已过卅寒食。

这番感慨,原不似苏轼在《寒食帖》中生发的“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那般的人生感叹,也不似韩翃的“寒食东风御柳斜”中所表达的亦歌亦咏又亦讽亦谏的深远含义,而是寒食即至,唤起了我的乡愁。

这不绝如缕的乡愁,让我念起儿时在故乡寒食节捏寒燕的情景来。

晋北的寒食节依然春寒料峭。头天晚上,姥姥就浸泡肥头开始发面。一觉醒来,空气中弥散着面粉发酵的酸甜的香味。姥姥在炕头上掀起红泥瓦盆上倒扣的面盆,牵拉起丝丝缕缕的面线,面团已经由半盆胀为满满一盆。姥姥满意地看着蜂窝状的面团,盖上面盆,下炕开始这一天的忙活。

清水压尘,洒扫庭院。尔后准备好碱面儿、高粱秸、高粱叶,再把剪、梳、锥等面塑工具洗了又洗,擦了又擦,晾在窗前。吃过早饭,隔壁的生财妗妗、存福奶奶相继登门。农村邻里间的称呼不像城里,年轻的都是阿姨,年长的都是奶奶,完全没有辨识度。而是在称呼前面冠之以她们男人的名字,这是一种乡俗。

三人分工明确,开始进入捏寒燕儿的程序。姥姥上碱,生财妗妗揉面,存福奶奶和姥姥负责捏塑。

太阳出来了。阳光铺满院子,也透过两孔小小的玻璃窗,射在炕的中央,气流在阳光里袅袅地升腾。白麻纸上的剪纸此时显得格外鲜灵,红盈盈的,那鱼钻莲、牛拉车、喜鹊登梅也仿佛在窗棂中游动。是时也,院中枣树上飞来两只喜鹊,“喳、喳、喳”叫个不停,似乎知道屋内有人要为它们造像,通知赶快开始吧!

姥姥绾起袖管,把发好的面团置于案板上,稀释碱水,在面团上小心淋洒,边淋边揉,从手感上品验着碱的大小。等到手光、面光、案板光,面团里不时发出“噗、噗”的响声时,姥姥从容地说:“碱上好了,利民,抱柴禾去。”

我从柴房里抱回一小捆玉米秸秆,刚要进门,姥姥忙说:“慢慢放,小心荡,小心荡!”生怕把尘土落在面案上。

生财妗妗踮着脚尖,已经开始不停地揉面。存福奶奶盘坐当炕,准备一展手艺,两只“金莲”压在膝下,像尊慈祥的雕塑。

姥姥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说:“等等。”然后燃起灶火,用炉锥穿起一小面团,在火上转着圈儿,慢慢烤起来。未几,面团儿表面已焦黑,姥姥小心掰开,一丝白气如烟篆上升,散发岀悠悠的香味。我忙说:“我来尝尝!”姥姥递我一半,然后戴老花镜观察另一半,问:“利民,碱大小?”我撇着带黑的小嘴,也答不上子丑寅卯。姥姥把面团搁鼻端闻闻,胸有成竹地说:“正好,可以开始了!”

捏寒燕儿对面的要求很高,上碱是最重要的一环,须比蒸馒头稍小些,大了发黄开裂,小了黑瘦瘪塌,其功夫只在毫发间。揉面的人不可间歇,歇则面饧,饧过头,面就缺失筋骨。

姥姥把揉好的面团搓为长条,切为象棋大小的圆墩儿。存福奶奶戴起老花镜,把小面团揉了再揉,分为更小的几组面团,分别搓成几段细绳,铺于面案,再仔细衔接起来,弯曲为丫槎的树枝状。尔后把两粒稍大的面团分别在手里搓捏,用梳齿在面团左右轻印。“嚯!”像鸟翼!随后用拇指、食指轻揉、细搓,鸟头、鸟喙就成形了。从高粱秸上破几丝表皮,截两段插入鸟肚与树枝间。最后,把高粱粒大小的面团按瘪,用针锥挑起来,以小剪刀精微地剜几下,一朵五瓣小花就形成了。存福奶奶俯下身,目光透过昏晕的镜片,神情专注地用针锥一片一片把小花朵安插于枝头。存福奶奶踌躇满志仰起身来,端详着自已的作品,得意地说:“喜鹊登梅!”

姥姥和生财妗妗围在案头啧啧称赞,我也挤进来问:“喜鹊怎没眼睛呀?”姥姥抚摸着我的头说:“捏上眼就飞走了。”

以前我也听姥姥讲过傅山先生画鸟的传说。傅山先生给姐姐家画炕围,画的鸟都无眼睛,姐姐责怪傅山,先生笑而不答。第二天,姐姐亲手点睛,没想到,点一只飞一只,最后只剩下树杈了。我暗忖,莫非存福奶奶也有这本事!

少顷,姥姥也摆开阵势上手了。先擀一薄皮儿,搓米粒般小面球若干,分三堆置于面皮上,再搓面线穿插其间。之后,取稍大的面团在手中揉搓,成纺锤形。复以小剪刀在上下前后左右轻剪七刀,分别捏、揉、搓,“哦……”像小老鼠!薄薄的双耳,尖尖的嘴头,长而弯曲的尾巴好像甩动着。姥姥把“小鼠”置于面皮上,再操剪刀修剪、印痕,面皮即刻变成宽硕的叶片,在老鼠腿上碎剪几刀,立现小爪。这时,姥姥又喊:“利民,从瓦缸里取几粒黑豆!”我掀开缸盖抓一把过来,姥姥甄选两粒,为老鼠安上眼睛。“哇,小白鼠!”姥姥说:“老鼠盗葡萄。”存福奶奶、生财妗妗的目光也都聚焦过来,大为赞赏!

我也想凑热闹。遵嘱,先净手,尔后姥姥给了我一个小面团儿。我学着长辈们的手法揉捏、把玩着,最终滚成一圆溜溜的西瓜,并在姥姥的帮助下衬以瓜叶、藤蔓。

三位老人又捏了卧牛、盘蛇、小猴、小狗、燕子、绵羊等各种小动物。箅子上铺好打湿的高粱叶,姥姥小心翼翼地把小动物一一置其上,然后,盖上锅盖,又在锅边慎重地围上干净的毛巾,开蒸。

等待,显得更加漫长。

准备掀锅盖的时候,我既紧张,又兴奋。我屏着呼吸,我甚至感觉到姥姥、存福奶奶、生财妗妗也紧张地不敢说话,等待着神圣的那一刻。姥姥握着锅盖的把手,定定神,然后“呼啦”一下迅速地掀起,只见那些小动物都胖了一圈儿,挨挨挤挤的,我那西瓜也圆鼓鼓、壮乎乎,惹得三位老人一阵开怀。水蒸汽在仰尘间氤氲,四人的目光还在小动物间盘桓,满是餍足,尽是乐趣。

日光在窗格麻纸上移动,时间已经过午。饭后,姥姥从抽屉里翻出食用颜料,用小酒盅滴清水溶化,然后盘坐在南窗下,高悬毛颖,为这群小动物再添一抹靓色,也为我的西瓜勾勒出深深浅浅的纹理。

周日,妈妈和姐姐放假归来。看罢这些精巧的寒燕儿,姐姐领我到河边折柳枝。妈妈把寒燕儿穿于枝头,姥爷踩上高凳把一枝枝落满五颜六色寒燕儿的柳条插于仰尘格档中。一家人仰望着、指点着、欣赏着,其乐融融。

光阴弹指,许多年后的2011年,家乡的面塑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省城太原举办的“大美雁门  魅力代州”文化旅游产业精品展示会上,展出了家乡面塑高手们制作的龙凤呈祥、孔雀开屏、杨门女将等工艺复杂的面塑作品。我为家乡的面塑手艺自豪之余,又想起寒食节姥姥们捏寒燕儿的情形来,不禁感叹,说代县的面塑扎根于民间,深藏于民间,真是名不虚传。我在那些小小的,精巧的寒燕上,见证了乡间的妇女们几乎人人都是面塑高手。小如寒燕,大如孔雀,这门手艺正是从民俗活动中起源,才得以发扬、赓续和传承。

我来忻州三十年,期间亦曾在周边县城工作和生活过,人们大都过清明而不过寒食,有人知道“割股啖君”“重耳复国”“火烧绵山”等历史典故,也有人知道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却鲜有人知道寒食是寒食,清明是清明。

寒食节,是冬至后第105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又至。晏坐书斋,念及故乡寒食节的传统,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儿时跟着姥姥捏寒燕儿的画面。

故乡难忘,念兹在兹;儿时难忘,释兹在兹。

2023年4月2日夜

王利民,1964年11月生于山西省代县。山西省忻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协主席团委员。

来源:书画频道山西中心 大山之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