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 文化
​忻州文工团记忆
时间:2023-04-18 22:09:40点击率:4951

忻州文工团记忆

孙养贤

一、文化工作队

1965年,全国各地学习内蒙古“乌兰牧骑”的活动已到高潮。忻县地委、专署根据当时的形势下文成立“忻县专区农村文化工作队”,编制 15 人,为全民单位。

从下半年开始,此项工作由当时的忻县专署文教局分管文化工作的曾副局长负责,在全区厂矿、农村、学校物色人员,开始筹备成立文化工作队。

1965年10月,我正在当时的忻县中学高中读二年级,经校方肖度副校长、音乐教员梁占峰推荐,通过考核,被正式录用。同时还有我的同学王福堂、王补成、梁致和,共4 人。1965 年 11 月 5 日,我们四位同学从学校出发,到当时的东顺城街忻县专区文工团驻地报到。因当时的文工团正在忻县的秦城、播明、高城参加“四清”运动,团里只留少数人员,吃、住,排练场地均无问题。

当时陆续报到的人员还有:王培兰、安喜卓、李玉梅、张兰枝、李凤梅、陈继承、张俊秀,赵月梅、邓淑芝、杨玉青等。

队领导为冯仲良,文字创作赵云龙,音乐创作陈家滨,导演王克鲁,舞蹈教练杨美丽,事务长尹子龙,炊事员郝云山。

人员一来之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学习、排练,购置乐器、服装等一系列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大家努力,一台比较精彩的晚会在当年春节过后就排成了。主要剧目有:男声独唱《雷锋,我的战友》女声独唱《看见你们格外亲》小合唱《接过雷锋的枪》女声表演唱《奇村民兵就是好》乐器独奏《我是一个兵》小戏《红货郎》等。

1966年3月,我们在队长冯仲良的带领下,在忻县的秦城、播明、曹张、义井、东楼公社的近 50 个村庄演出,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1966 年下半年,文工团、队的正常工作也受到干扰,原来的团、队领导都靠边站,今天想起来仍然觉得十分荒唐。这时上级派毛团义同志来团、队主持工作,成立了文工团、队革命委员会。主任为毛团义,副主任为林庆光,委员有干尚志、范修福和我。上街搞宣传,并于当年八一节到驻忻部队慰问演出多场。年末赴河北涞源京原铁路慰问,然后在北京交通部礼堂演出三场。文化工作队参加年末慰问演出的人员有王培兰、陈继承、梁致和,杨玉青和我。

1967 年,文工团、队因工作需要进行精简整编,一部分同志陆续分流到地区各厂、矿,剩余的人员以及文工团部分人员组成《抗大校史》演讲团,赴全区 16个县巡回展出演讲,时间达半年之久。

1968 年3 月,农村文化工作队到代县,吃住在县招待所排练节目。然后在代县、繁峙、五台山、五台农村演出近百场,身背乐器,徒步行走,每天平均达三四十里,甚至更多。这一年由于有部分队员离开,出于工作需要,又招收了几位新队员,她们是:董润莲、蒙秀英、杨变青、杨引弟、唐国华、史君莲、张桂英、张焕月、赵琴玲、陈惠珍,还有从部队转业的曾声亮。以上人员是从2 月份逐渐到达的。

当年 9 月,全队在河曲县曲峪大队参加劳动并在河曲县十几个公社及农村演出,一直走到河曲县最南端的赵家沟公社的泥彩、圪老殿等小山庄。时间为两个月有余。演出的节目仍然是歌舞、小合唱、二人台表演唱、小戏等。

1969 年根据形势需要,地委、行署决定把忻县专区农村文化工作队更名为忻县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领导为王捧根。队员又增加了郗效东、毕光忠、史君莲、张桂英。当年编排多个节目,内容大多为歌颂毛主席的、反映农业学大寨的、工业学大庆的、歌颂解放军的歌舞、小戏等,当年3 月至 5 月在五台县苏子坡大队劳动锻炼两个月,同时也有不少演出。6 月至 8 月在忻县西山片广大农村演出两个月。9 月至 11 月再一次赴河曲采风,深入山庄窝铺演出近百场。真正实现了一专多能、轻装上阵、自编自演、形式多样、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努力改造世界观的目的。

1970 年文工团队的精简整编工作结束,文工团留下来的演职员有郑宝云、袁春、尹占才、马森彬、滕和华、张美兰、许月英、焦瑞壁、李登峰、李春香、干尚志、崔振玲、吴天云、付莉莎、野凤兰、张启忠、王四维、苟丽敏、武俊华、张存义、任登贵、赵银旺、郝云山、米增寿、赵真山、张启忠、王树森、杨淑华、阎刚等同志,还有忻县晋剧团的李万林,任建华,刘鹏春、张日成、梁贵礼,高荣光,续珂璜,北路梆子的沈元元等,连同文化工作队留下来的人员共40余人,全部归入忻县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1970年秋天,恢复忻县地区文工团,忻县专区农村文化工作队的使命到此结束,前后共5年的时间。

二、定襄湖村整党

历史记忆

1970 年3月,按照地委安排,整编合并后成立不久的忻县地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自带炊具,自背行李,到定襄南王公社湖村大队参加了半年的整党学习活动。在此期间同社员一块劳动,一起学习,晚上进行排练活动。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住老乡家。由于天气寒冷,土炕潮湿,只好自己去打柴、拾柴回来取暖,伙食也很差,没有蔬菜,只能买当地老乡的萝卜、咸菜。就这样,大家仍然还是坚持了半年,排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乌苏里怒火》等不少好节目,整党结束后在南王公社各村巡回演出,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和当地老乡的欢迎!

三、20 世纪 70 年代的辉煌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文工团逐步走向正轨,在地区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从全国各地调入不少有用的业务人才。全团上下朝气蓬勃练内功,生龙活虎抓排练。节目在紧跟形势的基础上,内容、形式、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的梁占峰先生从当时忻中音乐教员的岗位上来到文工团,使全团的声乐理论基础有了飞速的提高和极大的发展,北京插队知青们的到来使全团的普通话功底、管弦乐队的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完成了多次重大演出任务,还有1973 年全省的调演取得好成绩,都是与他们分不开的。

20世纪70年代是文工团最辉煌的时期,乐队已初步具备了单管乐队的框架。

演员队已能演出大型舞剧,如《白毛女》《草原儿女》《沂蒙颂》,大型歌剧《龙江颂》《洪湖赤卫队》,大型话剧《杨开慧》《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业务精英。有考入国家、中央一级文艺院团的;有调入省级文艺团体的;有的成为了知名的作曲家、名导演、写作大家。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的演员、舞蹈大师、乐器演奏高手。这些精英们不但在后来的工作和演出中彰显了自己的风采,更成为以后忻州文工团的骄傲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那个年代的人们,除了一切行动听指挥外,雷打不动的“天天读”学习一天都不能误,有病请个假都很困难。

那时的人们,政治上追求进步,业务上要求提高,每天上午的练功,那真是热火朝天。演员们在水泥地上滚来滚去,满身是土,满脸是汗。练芭蕾舞的女演员们大脚趾甲全部掉光,仍然坚持到最后;乐队的乐手们个个刻苦练习,有的一天能吹,拉上十几个小时,甚至钻到排练室的乐池里声音传不出去的地方苦练。正是这种精神才为日后的多个舞剧的演出练出了硬功,一举成为全省都能排得上数的好团体。

想当年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吴强的长号,冯海云的笙,

刘继如的二胡上紧得很。

孙家成的圆号一整天的吹,

现龙子的唢呐烦死人。

四、二人台演出队

1980年,文工团人员已达百余人之多,下乡演出队伍庞大,不便于集中行动。

因此团里决定分成歌剧队、话剧队、二人台队分头活动演出。歌剧队演出不多,话剧队更少,只有二人台队节目多,人员年轻拖累少,因此演出场次多,地域广,先后在忻州、定襄、原平、五台各地多个农村演出,每年都达上百场之多。1981 年到大同矿务局为多个矿区演出,很受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欢迎,演出剧目主要有《梅玉配》《哑女告状》嫁不出去的姑娘》《拉郎配》《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香囊记》,还有传统二人台《走西口》《打金钱》等,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为团里增加了收入,演职人员还从演出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业务精英和骨干人才,可惜这些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培养出来的二人台专业人才得不到重视,不到几年的工夫,全部分流调离到能发挥自己专长的文艺团体,真是可惜!

以上是我对几个工作阶段的一些粗略回忆,第一没有档案记载,第二因年代久远加之人老记忆衰退,所以有不少差误和遗漏,敬请各位同行谅解。

最后我真心地祝福各位;

家和睦,人似仙,潇洒走人间;

歌常唱,曲不断,妙姿舞翩跹。

常联系,勤共勉,互相多挂牵;

生活好,身体棒,快乐每一天。

来源:头条@晋韵风华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