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存锦师生书法“玉事”
周如璧
最初捧读《抱璞守真——孙存锦师生书法作品集》样书时,我自然想到的便是“璞”,它的意向十分明确:指蕴藏有玉的石头。
抱璞守真——孙存锦师生书法作品集
就是这个“璞”,让我产生了诸多联想。在中华文明渊远流长的历史大河中,玉文化所呈现的悠久与深厚,足可使人穷其一生去远溯博索。它广涉中华传统的政治、礼仪、宗教、信仰、习俗、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圣人孔子“以玉比德”,则开启了中华文化以玉拟人、以玉明志、以玉明理、以玉喻事之先河。
8月25日,“抱璞守真孙存锦师生书法展”在五台山书画院举行开展仪式。
我与孙存锦先生相识相交多年。论其书作,他书法的根基之固、融贯之深、取法之高、化古之巧,已获恩师孙伯翔等诸多书家的高度赞评,我自不必“添足”。我想说的是,玉器之美,非一日之劳,正是五十个寒暑的孜孜以求和锲而不舍,始有存锦先生传统文化之闳深、书学理念之真灼、书法技艺之精妙。
忻州市文联主席王利民致辞
我市著名文化学者梁生智讲话
“璞”使我产生的更为重要的联想是:树有其根,水有其源、人有其本。世上万物,只有溯其根本,才能达其目标。这也许是孙存锦先生为其师生书法作品集取名《抱璞守真》的动因。此其中当然包括了对魏碑艺术的深刻感悟。碑学大兴由清代阮元、包世臣率先发声,留下开山之作,康有为奋臂而呼,掀起学研魏碑高潮。粗粗看上去,魏碑天然拙重、质朴无华,但它刚劲的骨骼、雄健的魄力、浑穆的气象,恰似旷野呼啸而来的龙卷风,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给沿袭了千年以上的书法帖学清秀、妍丽之气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和冲击。它也使我们在“碑帖之争”的冲击波后归于冷静的理性思考——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碑帖结合”、“碑帖相融”的书法之路。
作者(右)与孙存锦先生(左)
孙存锦先生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才在砚田耕耘三十余年后,恭拜魏碑巨擘孙伯翔先生为师,从此与我同门求索,共同走上“碑帖相融”的圆梦之旅。这也足以看出存锦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渴求由璞至玉的勇决之心。
书法展现场
孙存锦先生并未满足于自身由“璞”而“玉”的蜕变,他希望更多的人在传统文化中得以浸润,期盼更多的人在书法艺术上得窥门径。他开设了自己的讲堂,不遗余力地言传身教,引导众多的书法爱好者们不断前行。孙存锦先生讲堂号为“璞石”,其中蕴意不言自明,他期待学生们在前行路上历经琢磨,最终修成精美“玉器”。面前这本作品集,就是存锦先生传道授业的心血结晶,就是他和学生们不断进取的一个直观记录。
书法展现场
《抱璞守真——孙存锦师生书法作品集》收录了他和学生们的书法作品,有临习,亦有创作。这些学生及作品的构成有诸多特点:从年龄上讲,他们是老中青三代人,有年近古稀醉心翰墨的老同志,有年富力强倾情书法的中年人,亦有青春勃发志向远大的青年人。从作品上讲,他们各有所悟,各有所得,有的根基牢固、大气凝重;有的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从学书上讲,他们闻道有先后,功力有深浅,有的已具备自己的样貌,有的还有待更加精进。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渴望在书法艺术瑰宝中,焕发自己一抹莹洁的光彩。这种不畏艰难、不弃不舍的精神,更让我为之动容,感佩于心!
合影留念
“璞乃玉由藉,桐以琴故栽”。一块观之粗拙的璞石,必有其沧桑万年的深藏孕育;一块精美绝伦的玉器,必有其精雕细琢的悉心劳作;一方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域,必有其基因链中的名人效应。十余年前,孙伯翔先生与忻州结缘,年逾古稀、书法已臻化境的先生以其学贯古今的开阔视野和兼容并包的博大襟怀,为我们描绘出了“碑帖相融”书法之路的美好愿景,“五台山碑学研究院”应运而生,忻州乃至三晋大地的学书之风、学碑之风高潮迭起,如火如荼。存锦先生对学生们的带动和引领,就是这种强大文化能量的具象呈现。对此,我由衷赞叹,真诚祝贺!
孙存锦书法作品
孙存锦学生丁峰作品
孙存锦学生王连生作品
孙存锦学生王桂英作品
孙存锦学生王霞玲作品
孙存锦学生史晓霞作品
孙存锦学生白旭作品
孙存锦学生白君作品
孙存锦学生白学军作品
孙存锦学生吕彩萍作品
孙存锦学生刘俊青作品
孙存锦学生刘建珍作品
孙存锦学生刘新宇作品
孙存锦学生闫旭光作品
孙存锦学生李玲作品
孙存锦学生李云飞作品
孙存锦学生赵康作品
孙存锦学生赵林峰作品
孙存锦学生段毅伟作品
孙存锦学生徐宜凤作品
孙存锦学生智宏伟作品
摄影:赵菁
来源:画说忻州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