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沟的文艺表演队在街上表演。
刘林桃(左一)在贴窗花。赵文君摄
节前一场雪将宋家沟村打扮得犹如一幅古画。1月31日,记者踏雪再次来到宋家沟村。走进村子,沿街成串的红灯笼、一家家簇新的春联,穿着橘色工作服的环卫工在清扫街道。最热闹的是村中广场,孩子们把厚厚的棉衣脱下挂在篮球架上,这边进攻,那边防守,争得个个头上热气腾腾。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岢岚县宋家沟村,在三棵树广场对乡亲们深情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就是要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总书记最牵挂咱老百姓了。”年逾古稀的周牡丹虽然身体不太好,但她仍然清晰地记着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家里,询问住得习不习惯,搬迁享受了多少补贴,现在生活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还特意看了看挂在家里的老房子的照片。“前几天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总书记又来咱山西了,我高兴得一晚也没睡好。”老人眼睛闪着亮光激动地说。
从长崖子村搬迁到宋家沟近5年了,住的是独家小院,厨房通了自来水,卫生间装上了冲水马桶。尽管三年前老伴张贵明因病去世,但周牡丹平常有村干部们的帮扶照顾,医生定期来家里送药,日子过得安安心心。“又是低保又是养老金又是分红,一年下来万数来块钱,有保障,不发愁,这好日子过踏实了。”
岢岚县委书记孟宏斌说:“我们立足重点帮扶县实际,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今年出台了15个政策文件,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2021年,岢岚县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6元,较上年增长了9%。
乡村振兴,就业是关键。从口子村搬到宋家沟几年时间,家住三棵树广场东边的村民沈姚付打出了“老沈凉粉”的牌子,成了村里的自主创业模范。
“受疫情影响,今年收入少了,也有一万多块。”66岁的沈姚付拍了拍贴完春联后手上的尘土,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家。
推门一进,热气扑面。屋里老伴刘林桃和邻居李改怀,一个坐在炕沿上,一个坐在沙发上,正聊着天。“我们都看新闻了,总书记又来咱山西了,看我们这些老百姓过得好不好。”
“过得好不好?”
好,越来越好!”
69岁的李改怀是残疾人,从东沟搬迁来的。过去吃水靠驴驮肩挑,现在自来水就在锅边了。“以前过年女人们洗衣裳,手冻成‘红萝卜’,现在用上洗衣机,可省事了。”
“可不只这了。”刘林桃接过话说,“就说今年的‘煤改电’,不用掏灰烟熏,不用生炉子,地下宽敞了,家里干净又卫生。”
李改怀一家2017年搬来宋家沟,老伴就被安置为环卫工,一个月800元,全家放心了。这不,村里“煤改电”项目一启动,她就积极报名,“咱都是上岁数的人了,以前烧炉子总担心晚上变风向让烟蒙了,现在用上‘空气能’,半夜起来家里也热乎乎的,主要是安全,这比啥也划算。”李改怀说。
“人家月月挣800块,你不眼红?”记者向沈姚付打趣道。
“眼红啥了,我两口子年轻。”沈姚付笑着说,“总书记说了,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有眼红别人的工夫,哪如好好琢磨自己的好日子咋能过踏实。”
宋家沟村是3A景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貌,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2021年,村里成立“节节高”旅游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在主干道宋水街搭建了50多个摊位和临街商铺,由合作社统一采购,村民可以零成本免费进驻。
沈姚付早早就谋划好了。去年种了15亩地,5亩谷子卖了将近1万元,用于日常花销,5亩红芸豆,挑拣好装袋当旅游纪念品,一斤能卖7元钱,2亩土豆,打粉后做凉粉,剩下3亩种的是玉米,还计划开春后养头猪。
“这几天,我一再看总书记再次考察山西的新闻,电视上看罢,手机里看,我真的是激动万分,党的恩情说不完,就琢磨了副对联。”沈姚付说,“上联是‘学习党史好好干’,下联是‘幸福生活步步高’,横批‘喜迎二十大’。”
临近中午,天气暖和起来了,村里的文艺表演队出来了,灿烂的阳光洒下来,一街的欢声笑语。
来源:山西日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