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山下播火人
文/栗旭晨
笃学或好古,身体或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金朝礼部尚书、诗人赵秉文在《题系舟山图》中吟道:“山头佛屋五三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经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忻州城西南山峦叠翠,林壑奇秀,传说大禹治水时曾系舟于此,故名系舟山。山麓有福田寺,青山绿水,庙宇掩映,空灵幽静。元好问幼时随父亲元德明曾隐读其间。因赵秉文写了前面那首诗,系舟山从此又名读书山。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大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韩岩村人,是我国金末元初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16岁时作《摸鱼儿•雁丘词》,一句“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让无数痴情男女潸然泪下。元好问每归乡里,都登读书山,每登读书山,必居福田寺。他在《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中写到:“天门笔势到闲闲,相国文章玉笋班。从此晋阳方志上,系舟山是读书山。”
寒暑易节,岁月沧桑,近八百年来,忻州人与元好问及读书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不断汲取着丰盈富足的精神滋养。为了纪念先贤真儒,郭秀先生于2013年始建遗山书院,胡志云女士于2020年接力笃行,薪火赓续,陈岱先生首任遗山书院院长,创立读书山学堂,落地传承元好问之宝贵精神遗产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楫肇建“古今贯通、经世致用”的人文书院,接续千年文脉,启迪后辈晚学,为文化忻州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传承:弘扬精神 承前启后
岱字从山,与山有缘。陈岱是山西原平人,硕士毕业,热爱文学,喜欢史学,游历名山大川,多有心得感悟。他数次登临读书山,树茂林深,鸟语花香,云蒸霞蔚,梵音声声,乃一方灵域胜境,为之深深吸引,遂有了重振遗山书院旗鼓的想法。
心关处处忆先贤,入耳声声感旧弦。在“文跻九原、雅出秀容”的忻州,红墙碧瓦,书香浓郁,学子聚集,学风俨然,古近代以来书院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对忻州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先贤尚如此,况复今人乎?陈岱翻阅史记古典,遍访文人雅士,筹资金,聘名师,办研学,遗山书院如期开门躬迎学子。古雅藏经典,新风聚高贤。这里,记录珍藏着先贤元好问的诗文传世肌理,维系着忻州的文化血脉,不朽的是青砖碧瓦画栋雕梁,不老的是琅琅书声和层层绿韵。
书院东西相对的是两大凉亭,意即崇礼先贤,清晖新晴。广场入口处北侧,是一尊先生的巨幅雕像,目光深邃,手执书卷,彰显其忧国爱民情怀。书院南侧是碧波荡漾的雁栖湖,堤岸悬挂着先生与诗友咏读书山名篇,其中有《题系舟山图》、《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家山梦归图》等。书院庄重典雅,曲径通幽,大门门楣上“遗山书院”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两侧是郭新民先生和陈岱先生合二为一的诗联:读书读山读书山,学好学问学好问,笃学好古之风扑面而来。各门各院各厅的书法匾额,均出自名家之手。读书山学堂,高朋满座,雅士咸集。读书山房内,古典名著,书卷弥香。
在建院过程中,陈岱夫妻俩倾其所有,冬天没有热水也没有暖气,常常馒头就着泡面充饥。有一次大雪封山,他们下山采购物资时,车滑到路崖边上,差一点车毁人亡。退休后的陈岱白天四方游走搜集古典文集、碑文印记,晚上在灯下穷经皓首整理诗词传记,是何等的坚毅和执着。
追思先贤风范,传承好问精神。书院要实现办院宗旨,必须找到先生精神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陈岱总结提炼出了先生的人格魅力:孝敬父母的好儿子,尊师重长的好学生,有情有义的好丈夫,关爱儿女的好父亲,情深意笃的好文友,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忠肝义胆的好朋友,忧国爱民的好官员。接着,又提炼出了先生的志节观:不诚无物;不风岸而峻,不表暴而著,不名位而重,不耆艾而尊;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少日有志于世,雅以气节自许;立心于毁誉失真之后而无所恤,横身于利害相磨之场而莫之避。
陈岱希望遗山书院能成为崇礼明义之地,弘扬先贤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人们感受到“游忻州就是读历史。”
传道:研习经典 授业解惑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元好问一生致力于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感于此,陈岱明确办院思路,致力传承创新,下功夫保护和弘扬元好问文化遗产,培养后学新人。
遗山书院临湖而建,三面环山,具有国学、禅修、书画、茶道、对弈等文化功能,其文化内涵和研学作用得到明显提升。书院开展了元好问教育观、文学观、施政观、廉政观、财富观、婚姻爱情观、超越时代的中州观、坚韧达观的志节观等传道授业解惑活动,讲授经典,互动交流,打造平台,营造了浓厚的研学交流氛围。
陈岱从元好问现存的1300多首诗词里挑选出30首描写家乡的诗词,镌刻在围墙上。聘请画家将元好问文学成就和传说生平绘制成连环画,建起了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与他人共同创作了《元遗山赋》,与北京和当地的作曲家合创了《遗山颂》词曲,分为音乐版和朗诵版,广为诵唱。
不仅如此,陈岱还推出了元好问家山诗赏析、元好问文学史学成就鉴赏、元遗山祭文、元遗山祭乐等活动,大力宣传元好问文化和精神,使其成为忻州文化的一面旗帜、一张名片,让元好问文化真正传播开来。
800年前,一个弱冠少年隐入山林,与清风明月相伴研读苦学,掀开了一代文坛巨匠的传奇篇章。800年后,一位年迈花甲之人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续写新的文脉故事。跨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这就是文脉的传承,这就是薪火相传的接续。
传播:耕耘文化 播种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陈岱从这段论述中得到启示,立足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甘当播火人,传好接力棒,做大做强书院文化产业。
福田寺占地400余亩,是忻州市著名的寺院之一。始建于东汉末年,经过历朝历代数次修葺,终成今日之规模。史载,元好问随父亲元德明曾在福田寺读书,并留下了东岩映月的美好传说。近年来,陈岱夫妇的足迹踏遍了福田寺的上下两院,甚感寺庙年久失修,愧对先贤,个人岀资更换变压器,引泉蓄水,开垦荒地,种植蔬菜,广栽树木,改善生态环境,有计划有步骤对部分寺庙进行改造俢缮,重现香火缭绕,广结善缘。
陈岱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读书山雅集,开展元遗山春祭、秋祭活动,举办元好问文化宣讲师招募和培训,借助社会力量办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元好问读书山、福田寺足迹研学活动,吸引了太原、忻州等地的学生广泛参加,传承历史,陶冶情操。在研学活动中,陈岱身体力行,全程参与,带领团队沿着元好问当年求学走过的路,登上读书山感悟先贤的治学态度和家国情怀。陈岱坚守着一个人的讲台,逐渐走进学校、企业、社区,辛勤耕耘,播种希望,把元好问文化和精神播撒在忻州大地上。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元好问是忻州的文化标杆,他的宝贵精神遗产不能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
一代文宗耀千古,后学鼎力传薪火。陈岱,一个真正的文化传承人,他知道厚德之基,博雅之源,在于推崇传统文化,懂得保护和传承先贤文化瑰宝,让历史在今天闪耀光芒,他更明白文以载道,礼以行之,有了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社会更加和谐有序,文明忻州就会更加发展进步。
元遗山,读书山,陈岱,遗山书院,都值得我们敬重!
作者简介:
栗旭晨,山西忻州人,资深电视媒体人,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月亮湖》文学平台主编。发表文学作品380万字,著有散文集《梦里花落》《梦里花开》,合编传统文化读本《话说南高》。《天际飘来一声“哎”》和《杨胡的葡萄熟了》《绿染忻州满眼春》分获全国散文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