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 文化
长城之上“长城人”——长城守护者的故事,现在讲给你听
时间:2024-09-05 23:01:52点击率:3561

▲位于朔州山阴县和忻州代县交界处的白草口长城(单边锯齿长城) 李旭光 摄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这是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长城,见证了各民族的迁徙交往和相知融合。


1984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习仲勋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题词,激发了长城的时代价值,推动长城保护上升到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开创了长城保护的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长城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值此“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四十周年之际,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导,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主办,“我与长城的故事”征集推介活动圆满结束。经过专家评审,最终从51个初选的事迹作品中挑选出22位长城守护者,他们躬身潜行守望长城,他们与长城的故事,至情至义,感人至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长城深情“告白”。


▲山西朔州市山阴县广武长城  李旭光 摄


山西,国内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融合的前沿,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捍卫着山西。


山西历代长城总长度有1401.23千米,长城点段数量位列全国第三,墙体长度位列全国第五。山西历代长城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晋中、长治、阳泉、吕梁、晋城等8市39个县(市、区),包括战国、东汉、北魏、东魏、北齐、隋、五代、明等8个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累计4266个点、段,长城沿线形成特有的边塞文化和人文景观,无论历史文献记载还是现存的长城文化遗存,都有属于自己的山西特色。


▲河曲长城石城隘  王铭 摄


长城守护者保护征途中的无名英雄


山西长城,或腾跃于崇山峻岭,或匍匐在高山草甸,或徜徉于黄河岸畔……在漫长岁月中,长城体量大、地区分布广,保护难度大,给长城保护者造成严峻的考验。


近年来,山西省文物局启动了长城资源补充调查认定工作,共补充调查280余处烽火台、关堡等长城遗存;编制完成了长城记录档案4552卷;配备文物看护员的长城点段768处,共配备文物保护员924名。同时,启动了全省国、省保单位监管全覆盖的文物安全线上线下立体监管体系建设。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在此背景下,作为长城资源大省的山西高标准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加大保护传承利用力度,朝着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目标不断迈进。


在长城保护的漫漫征程中,在人烟稀少、漫山旷野之中,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的长城文化爱好者、守护者,山西长城的历史和现实才被更多人看见。他们宣传长城,号召更多人加入其中,让大家在全民保护长城的战线中守护好长城之根基,守护好中华民族之脊梁。



▲受访者供图


他们很平凡,但与长城的故事不平凡


在本次“我与长城的故事”征集推介活动中,来自不同领域、长期从事长城保护工作的“长城人”,讲述了在保护长城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和感人故事,展现了他们为保护长城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王铭 王世钧 刘志尧:用光影“照亮”长城让长城被更多人看见


世人皆知长城,但几人知晓它的“美”?山西境内的长城,美在古朴,美在浑然天成,但大多数为夯土结构,在跌宕的岁月中,它们也有脆弱和亟待保护的一面,也正因此,山西的长城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和关注。


在长城保护进程中,就有一批学者和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山西的长城。他们,用摄影工具记录着长城,也用手中的机器和笔墨,抒发着对长城的热爱。


忻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王铭,利用10年时间,行走在河曲长城的每一个墩、台、关、堡、城之间,不分四季与昼夜,用镜头记录下长城内外的很多珍贵影像,其摄影作品还在平遥国际摄影节进行展示,河曲的长城因此被更多的人看到。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党史研究室的王世钧,为了拍好长城,坚持30年之久,起早贪黑追逐长城日出、日落的光影美景。为了“抢”出好景色,他下雪天都坚守在烽火台。有时候为了拍摄太阳落山时的长城风貌,经常会爬到本没有山路的山顶上,哪怕挥汗如雨,哪怕荆棘扎破了手脚……为了宣传和推广长城的知名度,王世钧用参加摄影大赛、做成美篇和发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大力宣传和展示长城美景、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喜欢长城、保护长城。


刘志尧,曾在大同市左云县文联工作,曾被评为“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在工作生涯中,为搞清楚左云县的长城文化,他组织团队,经过几年的带头挖掘,摸清了当地长城的建造历史,并摸清了这块土地上曾修筑过的长城附属设施情况。2008年8月,在他的建议下,左云县举办了边塞文化论坛,这是在国内举办的第一届以长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边塞文化论坛,后来又相继推出了“中国长城文化左云论坛”“全国书画艺术家边塞采风活动”“边塞文化国际摄影团采风”等文化活动。尤其边塞文化国际摄影团采风,曾邀请到17个国家的51位摄影家,将左云的长城照、古城堡照、烽燧照等带到了世界各地,左云边塞风光与世界摄影有了接轨。刘志尧的努力,不仅仅让世人知道山西长城,更重要的是让世人看到左云,看到了自己的家乡。


王茂盛:徒步穿越长城丈量身边的文化遗产


脚踏实地,用自己的脚步丈量长城,这不是浪漫,更多的是一种坚守。在长城守护人的行列中,有许多这样的坚守者。


来自朔州的王茂盛,结合地方史志,以长城专著为突破口,硬生生啃了30多年历史书籍,尤其对各个时期的省、府、县志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修筑、防御、民族交融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上亿字的原始积累,为长城的实地考察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依据。有了对长城的认知后,王茂盛开始了自己的徒步之旅。朔州市境内长城全长327公里,他靠双脚完成全部“量化任务”,这是对精神与体能的考验,更是对长城遗迹的敬畏和长城精神的弘扬。


就拿山阴县长城来说,全域现存明内长城29467米、齐长城6078米,总计35545米。大部分分布于恒山余支翠微山系,山高路僻,地势险要,考察时难度极大。经过近3年的努力,王茂盛基本弄清了山阴县分段长城的所有构造及附属设施的体量遗存情况。


近年来,王茂盛徒步完成并摸清了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段全域300多千米明“大边”和“二边”长城的分布走向和建筑形态,基本弄清了“两镇三关”长城的体量和遗存,彻底弄清了朔州境域内早期长城和明长城的分布走向和建筑特性。他将无长城遗存的怀仁市内的所有城堡和烽火台翻了个“底朝天”,为朔州市长城资源的全域整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尤其对“自宋有之”的“雁门十八隘”军事防御体系进行了不计其数的实地考察和取证,基本厘清了宋辽界边和宋辽互防体系中的堡寨以及明代十八隘口南北峪口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些年,王茂盛自费徒步完成了大同、朔州、忻州市境内长城的考察,为挖掘、抢救、保护、整理、传承地方文史做出了贡献。


白殿卫:娘子关的“守关人”见证长城周边14年的变化


白殿卫,阳泉市娘子关旅游景区管理中心的员工,用他的话说,他是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的“守关人”。从进入景区工作至今,已经14年之久,他见证了长城脚下的无数故事。


在娘子关工作,白殿卫最喜欢值班,因为夜晚的娘子关和白天是大不相同的,夜晚关城的身影诉说着它的默默无闻但又坚强有力,夜晚的太行山又像高大威猛值守夜班的将士守护这方水土上人们的安全。夜晚在长城下漫步,白殿卫总会仰望星空,盘算娘子关的发展、景区的建设、设施的添置、服务的完善等,也想着如何让人能感受娘子关的多姿。在他看来,夜晚的娘子关是会说话的,那道道沟壑是它的语言,那磨平的棱角是它的注释。


近几年来,长城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是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娘子关景区亦是如此。白殿卫表示,自己初来娘子关工作,娘子关内的景区建设还不像今天这般全面,仅仅是靠山靠水靠长城,14年来,政府和群众的努力都化作了这娘子关景区的点滴建设,为娘子关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路宽了、平整了,景区丰富了,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全面、配置越来越高,关城下的兴隆街也重新整修开发招商,真正恢复了当初的“兴隆”之态。


14年前,就是2011年,那时候的娘子关仿佛是一个素人,但这个素人不一般,有无限的潜力,有无限种可能;14年后,这位素人,虽然历经风雨,却蜕变成了翩翩少年郎,年轻而有活力,吸引了大家为他驻足、听他吟唱。白殿卫说:“我就心甘情愿当那个为少年梳洗打扮、陪读侍奉的无名人吧。”


▲大同市天镇县李二口长城  马立明 摄


边玉:筹款创办民俗馆把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大同新荣区助马堡,是明长城山西段著名的屯兵官堡之一,与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共称“塞外四堡”。数百年前,戍边将士在助马堡里“安营扎寨”。穿越400余年的风风雨雨,这座长城边堡饱受风雨侵蚀、战火侵袭,古老而苍凉;数百年后,这里是极具特色的民居村落,充满着平淡而宁静的生活气息。


走进这座古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助马堡民俗馆,该馆是由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理事边玉牵头、全村人一起集资搭建而成。院子里展示着精心收集的石碾盘、饮马的石槽、拴马桩等大量长城人家生产用具;展馆内,陈列着扇车、斗、升、风箱等生活用具,以及大量长城烽燧、城墙、古堡摄影作品和助马堡的老照片,小小的院落几乎把助马堡的古今都装了进来。


10岁前,边玉一直生活在助马堡村,大学毕业后定居在大同市区,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一群长城保护志愿者,那时的他总想着,该如何依靠长城古堡发展旅游带动乡亲致富。2017年,边玉回到老家,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开始行动,在村口立起了助马堡地名牌,在关城南门外立起了助马堡简介碑,石碑正面是文字介绍,碑后面刻着助马堡城池布局图。他还为村里的明清传统古民居挂上牌子,邀请大同市民俗专家赵佃玺来村内指导筹建助马堡民俗馆。通过全村村民集资的方式,该民俗馆于2018年正式开放,成为当地长城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只有村里的生活条件好起来,堡子才不会空。在我的眼里,助马堡文化底蕴深厚,有长城文化、军旅文化、晋商文化、寺庙文化、红色抗战文化,是助马堡村所有村民心灵的归宿。我决心在自己有生之年尽力帮村子往好的方向发展,不让自己的家乡成为空心村。”此时的长城,就是边玉心中最深刻的乡愁。


吕秀英:拍摄长城纪录片让长城留在每个人心中


吕秀英,山西电视台退休职工,她与长城的缘分,是从一堆砖开始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吕秀英去晋北采访,看到有人正在用一堆青色的砖修砌院墙,一番聊天后才知道,这些砖就是长城的砖。保护长城、宣传长城,随后一直成为横亘在吕秀英心中的一件事。


2008年退休后,吕秀英成立了影视制作公司,在初创阶段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她仍然忘不了长城,但凡有到各市拍摄的任务,只要附近有长城的遗迹,她都会去看看。2011年,借着拍摄旅游景区的机会,吕秀英自筹了一部分资金,拍摄了平鲁、山阴、右玉、忻州等地的部分长城。摄影团队的工作人员用高清摄像机多角度地把一段段长城记录了下来。吕秀英庆幸,当初用影像记录了月亮门最后一刻坚强挺立的风姿,用现代科技数字记录的方式延续了月亮门的生命。


但是,那次的记录是断断续续的,没能全面细致地把山西长城的全部拍摄下来,这是吕秀英心头放不下的遗憾。2012年开始,吕秀英的公司承担起“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系列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任务,在实施第一项“山西古村落”拍摄时,她发现有些古村落就在长城边上,村民大多是守卫长城将士的后代。现在,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和他们相依相伴的长城又怎么样?她拍摄长城的执念又被翻起,立刻撰写拍摄策划方案上报。终于,在文化部、省文旅厅和山西省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这项庞大的工程启动了!从2014年到2015年,将近两年的时间,摄影团队用高清影像把山西所有的长城,包括内长城、外长城、黄河边长城、太行山长城全部拍摄下来。当时,吕秀英已经66岁了,但只要情况允许,她都要和年轻人一起去走长城、拍长城,亲身见证长城的变化与沧桑。最终,完成了20集系列纪录片《对峙与融合——山西古长城》,储存了超过2500G的珍贵视频资料。


纪录工作只是留存下资料,更多的应该让大家知道并增强保护传承的意识。之后,吕秀英又把每一集20分钟的内容剪出8分钟短片,在“学习强国”、文化部共享工程网站、山西省文旅厅网站、省图书馆网站等网络平台上播出。“我与长城的故事还将继续下去,要讲好长城故事,传承好长城精神,当好长城守护人,让伟大的长城永远留在每个人心中。”吕秀英说。


胡东佑:10岁小学生与大同长城已结缘7载


作为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最小的会员,胡东佑小朋友与大同长城已结缘7载。其间,他时常参与长城宣传保护活动,身体力行地见证和传承着一代代长城守护人锲而不舍的精神。


2018年,还不到4岁的胡东佑在妈妈的带领下参加了长城捡垃圾活动,那是他第一次认识“大同长城”,也从那一刻开始,保护长城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了他的心中。


记得第一次见到大同天镇地区的李二口长城时,胡东佑有些不知所措,他一直在问“长城在哪儿,我要爬长城”,身边的叔叔阿姨告诉他,大同长城是夯土结构的,是不可以踩踏的,一旦爬上去就会给长城造成伤害,而且还是无法弥补的伤害。小家伙点了点头,随即说:“我不爬,我不破坏,我也要告诉其他人,都不能上去,我们要保护长城。”看着身边的志愿者开始捡垃圾时,小家伙也像模像样地干了起来,他高兴地把垃圾装在袋子里,然后急匆匆地去“征服”下一块垃圾地段。此后,在大同长城志愿者的行列中,总能看到胡东佑的身影。7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大同的每一段长城,他也见到了各个区域的长城古堡,一遍遍地听到关于大同长城的故事。


上了小学后,胡东佑更是不错过任何一个宣传大同长城的机会,当同学们在作文中介绍大同美食、美景和云冈石窟、华严寺时,胡东佑则向大家介绍起来“大同长城”,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家乡的长城,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长城保护的行列中来。


高忠:60岁老汉不求回报无偿巡墙12年


在左云县管家堡乡威鲁堡村,提起高忠,很多人说他“傻”——放着县城的楼房不住,偏偏跑回村里,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成天还不闲着,总喜欢绕着村里的夯土城墙溜达,这一溜达就是12年。


高忠,出生在威鲁堡村长城脚下,从小便和小伙伴一起在古堡中玩耍,村后古老的土长城边以及月华池更成了他们玩耍的“战场”。儿时的时光是快乐的,但是当高忠问大人这些夯土墙的来历时,他们的回答总是含含糊糊,让故乡的长城更添加了神秘感。退休后,高忠回到故乡,在他看来,村里的土夯墙镌刻着浓浓的乡愁。闲暇之余,他就会到村里的长城沿线转转,这一转不要紧,他发现许多人来到长城边后,总想在长城上走走,还有成群结队的牛羊践踏长城而无人管理,特别是雨雪天气,夯土墙上的墙胚不断地掉落下来。他想,照此下去,用不了多少年,别说是子孙后代,就是这一代人,面对的也将是一道残缺不全的土梁……


从2019年开始,高忠每天早晨都会背上背包,装壶凉水,带上笔记本、望远镜、垃圾袋,拄上登山杖就出发了。早晨迎着朝阳从月华池出发,一路上观察、记录、捡垃圾,考究每个敌台、敌楼、烽火台、汉墓群、河沟等存续状况,并一一做好记录。因为只有懂得长城,才能更好地保护长城,高忠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只要发现有损长城的行为,便会及时制止,并不断向人解释着。他的时间一般这样安排:第一天中午,沿烟墩山对面长城三台边段再返回,第二天从二道沟开始到元台子到金家沟段直至徐达窑,来回循环,下午骑上摩托车从威鲁堡至宁鲁堡段长城巡查。第三天从威鲁堡段至保安堡段来回巡查,有时还到达助马堡。有时候,他还要从保安堡至宁鲁堡段走一遍。如果遇到某一地段垃圾多的情况,他还会回去开上三轮车,专门过去捡垃圾。


高忠心中始终有一个情结,就是要把左云长城的这段历史完整地交付到子孙后代手里,不能毁了民族的文化,断了中国人的根,断了我们的魂。


在山西长城背后,默默付出的人有很多很多,他们的故事,只是沧海一粟,但他们对长城的热爱,却宛若星辰大海。“我与长城的故事”征集推介活动入选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1.王铭《以实际行动践行保护长城情怀》

2.王世钧 《我与长城的故事——长城精神代代传》

3.王茂盛 《我与长城相伴》

4.王德功 《我与长城》

5.白殿卫 《在长城下仰望星空》

6.边玉《“不能把长城只看成一道墙”——长城古村落的修复与保护》

7.吕秀英 《让长城留在每个人心中》

8.刘志尧 《我与长城的故事》

9.李丹宇 《我在长城文学中遨游撷英》

10.李旭光 《我与长城的故事》

11.李润英 《他为长城而生》

12.杨秀琴 《野猪口的峥嵘岁月》

13.吴永春 《我和我的长城》

14.张宏世 《我的长城情》

15.周礼忠 《我与故乡长城的故事》

16.孟美林 《我和长城的“不解之缘”》

17.胡东佑 《我与长城的故事》

18.秦在珍 《我与长城的故事》

19.高忠 《我与长城的故事》

20.常潮民 《我与长城的故事——访寻原平明长城》

21.谢官成 《我与长城的故事》

22.蔡升元 《情系长城》


来 源丨山西晚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