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名胜古迹众多,享誉海内外,现保存完好的寺庙有南禅寺、佛光寺、尊胜寺、广济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往今来,帝王崇建,高僧懿行,中外佛教信徒和游人纷至沓来,朝山拜佛,参观览胜,旅游避暑世界闻名。
现保存完好的北魏以来各个朝代兴建寺庙,其建筑、佛像及其附属物中国少有,世界罕见。其中南禅寺、佛光寺、尊胜寺、广济寺、延庆寺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境寺、嵌岩寺、灵应寺、华严寺、双泉寺、福田寺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建筑中,保存着丰富的石雕、玉雕、木雕、泥塑、铜铸、铁铸、壁画、书法、碑刻等珍贵艺术品。全县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革命遗址,如清代徐继畲故居、当代徐向前元帅故居、松岩口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等。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无论是建筑,还是塑像、砖雕,都是稀世国宝。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根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以确定,大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
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古建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尊胜寺,原称翠岩山院,位于五台县茹村乡龙王堂村东1000米的虒阳岭。占地面积32300平方米。唐仪风元年(676年),为纪念印度僧人佛陀波利至五台山,重葺寺宇,名善住阁院。尊胜寺始建于唐代,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地处五台山古代朝山必经之地,故称五峰咽喉。尊胜寺坐北向南,上下五层。在中轴线上排列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藏经楼、诸天殿、五文殊殿等六进殿宇,再加上寺院对面的观音殿,共七座大殿,共有殿宇楼阁200余间。藏经楼是一座二层建筑,阁内下层供奉有十二圆觉菩萨,比例和谐。寺前有一对石狮,连座高约3米,是五台形体最大、形态最美的石狮,雕刻精细、神态生动,不失为五台石狮中的杰作。
广济寺位于五台县城东米市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五台县志》载:“广济寺,在县治西,元至正年间建,已就倾圮,清乾隆四十三年知县王秉韬重葺。”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广济寺碑又说:“广济寺建于元代,土人呼为西寺,以其偏于县西门内也。寺门紧临大街,院内东西配殿奉观音,地藏二菩萨,正中为弥陀殿,最后为大雄宝殿五楹。大雄宝殿和殿内塑像保存尚完好。殿为五开间悬山式,殿内只用两根金柱,空间面积异常宽阔。殿内有佛,菩萨,第子,金刚等塑像,两侧分别架麟,狮,象,都是元代佳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约4米,座上镂以石狮,幢身雕有佛像,顶部覆以宝盖,刀法简洁,形制石朴。
延庆寺,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北部阳白乡善文村,该寺在建筑形制上耍头、补间、斜拱、驼峰的手法同佛光寺文殊殿相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该寺距东冶镇30华里,占地1040 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延庆寺大佛殿面宽三间,长约13 米,平面略近正方形。木结构,六架椽,歇山顶,在建筑形制上,耍头、补间、斜拱、驼峰的手法同境内佛光寺文殊殿相似,通长两椽的大托脚木和象下昂形状的耍头,又和塑县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手法相似。据此推断可属金代所建。金末明初,曾经有过力求在结构上精简的阶段,最习见的是用减柱造的方法节省梁柱,大殿没有金柱,不能再减,但仍巧妙地节省下一条四椽,是一种新创的木构方式。寺前经幢,高7 米,分为四层,造型别致,结构紧密,上刻遵胜陀罗尼经,经末刊有“景二年岁次乙亥拾月辛亥朔拾五日(不详)时建”字样。
灵境寺,位于五台县灵境乡灵境村。据明《清凉山志》载,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康熙年间(1662-1722)、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
坐北向南,四合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276平方米。现存仪门1座,面一间,深二椽,卷棚悬山顶,前面垂莲柱,安板门,里为仪门式。北正殿为三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设廊,硬山顶,当心间隔扇门,两尽间隔扇窗,内供华严三圣玉佛,十六罗汉,大梁墨题:“大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北殿左右砖券门洞进入东西小院,均有正房三间,东西房三间,均出廊,为僧寮房。东配殿为东方三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出廊,硬山顶,中隔扇门,旁安隔扇窗,内供东方三圣、关云长、弥勒佛。西配殿为西方三圣殿,面三间,深四椽,前出廊,硬山顶,内供西方三圣。殿廊内有“大清道光十二年(1886)重修”石碣1方。该寺为日本佛教徒所尊崇,相传在唐代曾有3名日本人在该寺出家,日本奈良灵仙大师于公元825年来此传法,于827年突发疾病,圆寂于此地。2007年6月,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嵌岩寺,位于五台县耿镇镇河北村。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1622-1722)重修,其后各代均有修缮。占地面积约1073平方米。
坐北朝南,原为一进院落布局,现已形成规模,有三处院落。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伽蓝殿、地藏殿,照壁两侧有钟、鼓楼。钟楼为唯一的旧存建筑。寺内原存有清康熙、乾隆、嘉庆、光绪重修碑5通,现仅存清乾隆六年(1741)石碑1通。2003年11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关灵应寺,位于五台县台城镇西关村西米市街。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408平方米。现仅存路北的一座小型四合院落式小庙。
灵应寺,现称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北殿为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内供关帝。东西配殿各三间,深四椽,硬山顶。还有禅房各二间。小山门一间。现寺内存有清代各种碑记共记11通,分别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二十四年(1759)、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五十二年(1787)、嘉庆三年(1798)、嘉庆十一年(1806)、嘉庆二十一年(1816)、道光十八年(1892)、光绪二十年(1894)、光绪十四年(1888)所立。
古城村关帝庙(华严寺),位于五台县台城镇古城村西侧。始创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坐东向西,占地面积6915平方米。北殿为关帝殿,砖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前檐三间均安四扇六抹回纹隔扇门。殿内神台之上有5尊彩塑像,两侧及后墙悬塑三国演义故事。殿前有石碑1通,文字不清;走廊有清代石碣1方。正南方有戏台1座,面三间,深四椽,卷棚顶。1985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县双泉寺(又名矿山寺)座落在距离五台县城8公里处的刘家庄村山上的绿树丛中。该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是一座有740年历史的古寺。寺院现存殿舍21间、唐柏两颗、石碑七通,其中《喜雨碑》记载了《三官殿》内两眼神泉,正大殿供着龙母奶奶、五个龙太子龙婿,据说是五台山台怀镇五爷的一家。天旱祷雨,有求必施甘霖,香火旺盛。其余分别为元代建庙碑、乾隆年间重修时的碑,雍正年间、道光年间等的功德碑。在清代雍正时,山西邑侯程益崇时任山西最高地方官,适逢那年山西地面几乎整年没雨,百姓和地方官在苦于无奈下,打听到五台双泉寺的龙王爷特灵的情况下,于雍正五年五月二十八带领群臣赤脚来到双泉寺祈求神灵保佑,当晚山西大地普降甘霖,次日程益崇命人立刻喜雨碑供与庙中。此后每年五台县刘家庄村礼羊拜神,贺雨赶会唱大戏,以求矿山寺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近几年由于远近闻名,不时有从远方赶来游客、居士烧香拜佛,以求吉祥平安。
“双泉寺”的由来,传说是当年兴土建寺时,施工用水是最头痛的事务,得从山下3公里处滤泗河用毛驴驼运,后被半路青蛇挡道并领到寺内工地画两圆圈,,住持灵机一动,在两圆处命人凿得两眼神泉,故取名“双泉寺”。水质甘甜解渴、清澈见底(庙中曾用二年的开水壶居然没一点水垢)。后因庙前庙后均有铜矿和铁矿,当年朝庭派人在此开采,既又改名为‘’矿山寺‘’至今而因年久失修、疲惫不堪的矿山寺刚刚重建完工,在重建奠基仪式上又复名“双泉寺”。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陡寺福田寺座落在距陈家庄乡政府5公里陡寺村的寺岸上,该寺始建何代,因碑碣丢失已不可考。“文革”时期拆毁的大佛殿重修碑记中有“福田寺古刹也,不知起于何代”的句子。该碑立于明嘉靖间,距今已五百年,由此可以推想到福田寺历史之悠久。据说是唐朝修建,分前寺、后寺,共七个大院,九十多间房子,占地近20亩,有彩塑75尊,壁画400多平方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八角阁、大佛殿驰名远近,其中八角阁里面塑的四大天王神像,脚踩八怪,威武高大,亦五台山之所未有。整个寺庙建筑群,重檐斗拱、雕梁画栋、红柱放光、绿瓦复顶,有几株古槐香桐点缀其间,更显得古朴幽深,富丽典雅。这里每年举办的四月十八古庙会是五台县四大古会之一。
来源:太原市五台企业联合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