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县
“我们守在汾河源头”
时间:2023-11-05 21:40:04点击率:1872

去寻找汾河源头,有一条必经之路,叫思源大街。“源”这个字,总是出现在宁武县的各个地方,似乎在表达着这里对山西“母亲河”的感情。


汾源秋韵。冯晓磊摄


当记者到达汾河源头时,眼前所见跟想象中不太一样。宁武,管涔山下,雷鸣寺旁,一股甘泉从漏崖涌出,汇而成塘。这是当地府志对汾河源头的记载。而如今,这里已经建设成国家4A级水利风景区。近处岸柳垂垂,远处林海茫茫,汾河自此处汩汩流出,纵贯大半个山西,滋养了沿线百姓,也始终肩负着“一泓清水入黄河”的使命。


“一片废墟、砖瓦林立,没有人,荒了。”提起上个世纪70年代的汾河源头,忻州市生态环境局宁武分局局长侯清云脑海中蹦出几个关键词。


煤炭产业一直是宁武县的经济支柱。煤矿的粗放式开采,超出了生态环境的容忍限度,污水横流。此外,汾河源头孕育着一片片森林,村民便以砍伐为生。“当时我们就住在后山,家家户户砍树,院子里面堆的木头比房子都高。”东寨镇的村民回忆说。无序地乱砍滥伐给本就是水土流失重灾区的宁武县又添了沉重一击。“当时,水库已经淤了一半了。”


“我们是汾河源头,我们守不住,这条河就完了。”宁武县汾河治理事务中心原主任李建明说道。1988年,山西省拉开了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序幕。


关煤矿是当务之急,这对于宁武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宁武先后关闭取缔各类污染企业511家,其中,山西省为保护汾河水源水质而政策性强制关闭的矿井有42座。关停造成宁武财政收入每年约减少26亿元。“这是宁武必须作出的牺牲,舍弃眼前利益,换来整个汾河的碧水长流。”李建明说。


矿区关闭后,宁武累计投资2.3亿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塌陷坑、地裂缝、不稳定边坡、采坑等。同时,控污、增绿、治水一体推进,治理河滩、恢复湿地、退耕还林、生态移民……通过35年的综合治理,汾河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23.9%提高到45.4%,年均减少输沙146.5万吨。


从黯然失色到重现生机,汾河源头保护治理的实践也让宁武县治水和发展的理念发生变化。“从前,我们认为治水就是关注这条河本身,保证水质达标就行,没有注意到汾河周围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2019年4月,《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印发,其中宁武县涉及21个试点项目。宁武县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理念,以更高标准保护汾河源头。


“我们最近在做雨污分流入村的工作。”侯清云告诉记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当前宁武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雨污分流入户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在有的村,阻力还是很大的。村民们祖祖辈辈养成了习惯,有生活污水就往院子里一泼,他们不理解为何要大费周章建管道。有的不愿意我们进院子里施工,觉得挖院子会坏了家里的风水。”工作人员一家家做工作,有的村民实在不同意,施工队就在门口修一个污水池,嘱托村民将污水倒入污水池中。“老百姓生活习惯和理念的改变需要时间。我们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60%,说明很多村民也在慢慢作出改变。”侯清云说。


东寨镇的大学生村官张志文告诉记者,有很多村民还是以木为生,只不过从前是伐木,现在是护木。“每年大面积植树造林,需要后期管护,这笔管护费用让不少村民有了稳定收入。另外,环境好了,村民会上山采摘蘑菇、沙棘果,一名青壮年劳力靠捡拾沙棘果,一天能赚900元。”


记者来到芦芽山森林康养基地,这里曾经是村民们砍树的地方,如今已是无数生灵的家园。大面积的华北落叶林和云杉林遍布山野、高耸入云,见证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故事。


来源:中国环境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