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县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河曲篇②丨大河一曲前程远 用文化之光照亮出彩之路
时间:2023-08-13 22:17:09点击率:4166

波涛汹涌的黄河,离开鄂尔多斯高原后,遇到吕梁山的阻遏,几番激荡,沮屈徘徊,改道南向。河山相逢之处,便是山西河曲。

据《河源考》称:“吾邑以河曲名者,乃黄河入长城之一曲也。”走西口的人们从这里踏上异乡,辉煌河套农垦由此拉开序幕,农牧文明的交汇之地,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这里处处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气息。

近年来,河曲县委县政府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弘扬黄河文化,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让河边的风景、西口的歌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魅力名片。

品牌塑造

展示深厚文化底蕴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哀怨婉转的二人台曲调一响起,那泪涟涟的送行场景,难舍难分的留恋,千叮咛万嘱咐的不舍直抵人心,不由得潸然泪下。

二人台《走西口》无疑是河曲二人台代表曲目中最为经典的片段,其艺术魅力无省界、无国界。提及河曲,紧随而来的定语便是“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

走西口剧照

“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其特点是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在河曲县大埝也村古戏台的后壁上,保存着一块石碑题记,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河曲二人台演出记载。

清同治年间,河曲县唐家会村创办了“五云堂玩艺班”,艺人们在此主持传艺。他们从戏曲、秧歌、道情中汲取营养,荟萃不同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了二人台这一独特的戏曲形式。

“二人台是土生土长的草根文化,它骨子里流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血脉。所以它所表现的自然都是大众百姓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的日常生活。”河曲二人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菅保憨介绍。

从田间地头走到剧场,从文化的舞台走向旅游的市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地方文化,河曲二人台并没有停下过脚步。

“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作为河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二人台已深深渗透在河曲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晋、陕、蒙、冀、甘、宁等地域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2006年,河曲民歌、二人台双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河曲县建立了由河曲民歌、二人台专家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成的民歌二人台专家库,设立河曲民歌二人台传习所、传承人工作室,制定了非遗进校园计划,组织编写了非遗乡土教材,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非遗文化校内辅导员,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非遗文化熏陶,从而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

为了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该县精心打造、实施群众文化活动,并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同时,把文化活动延伸到基层,每年文化活动上百场次,近百余名各级传承人和全县十余家民营二人台剧团活跃在全县11个乡镇的文化阵地,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展示着河曲文化动人魅力。

传承创新

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1988年2月16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想亲亲》以浓郁的山西韵味、婉转的旋律,成为家喻户晓的山西民歌。它的诞生地正是河曲。

2022年9月15日,河曲县选送的《打靛蓝》摘得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打蓝不仅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是河曲人的田园往事,更是老区人民的爱国情怀。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的民歌采风队将其带出大山,打蓝靛以一种纯民歌的身份登上音乐舞台。

今年7月10日,河曲民歌音诗画《大河长歌》舞台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主创团队成员和专家立足“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围绕《大河长歌》舞台剧,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交流探讨,提出了许多中肯、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大河长歌》是传统剧种、地方小戏与现代舞台技术手段、传播方式的结合,河曲县率先打造《大河长歌》就是为了集中呈现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与河曲民歌、河曲二人台以及河曲独特地域文化,是讲述忻州故事、黄河故事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

《保利情·西口风》二人台精品节目展演

歌自黄河来,曲因黄土生。二人台也在守正创新中一路前行。

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推动下,河曲创新机制培养人才,通过河曲民歌二人台来宣传当地文化。搭乘“保利”快车,在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巡演,历届“陆野杯”全国二人台大赛和“海红花”奖河曲民歌二人台大赛成为了河曲民歌二人台全方位发展的风向标,把河曲民歌二人台推向全国,提升了其美誉度和影响力。

“我们在创作跟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和效果。”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团长王掌良说,“二人台要想传承发展,首先就要培养领军人才,一个名角让大家记住了,二人台也就让大家记住了。同时,还要深入生活,写出像《走西口》《卖菜》《卖碗》等这样的经典剧目。剧本好,演员演起来就有情感,容易打动观众。”

让传统艺术登上现代舞台,丰富的唱腔,加之在音乐、美术、服装道具、乐器配置和表演艺术上的不断创新,二人台艺术正在逐步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文塑旅

黄河文化绽放光彩

河曲作为黄河与长城挽手并行,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融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旅资源。

一进河曲城,顺着黄河大街走到头,就是著名的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因“走西口”名扬天下。“一年四季流莺啭,百货如云瘦马驼。”站在古渡口,眼前似乎能浮现出这样的盛世场景,如铺陈在万里黄河边的一幅写意长卷。

史书记载足见彼时西口古渡的繁荣与兴盛。如今的黄河西口古渡景区经过多次扩建,档次逐步提升,景点功能趋于完善,形成了集禹王庙、古戏台、牌楼、广场、临隩大道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古渡广场不仅为往来游客提供了全面了解黄河渡口文化的窗口,更成为了居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目前,河曲正积极推进黄河西口古渡4A级旅游景区创建。

母亲河上“第一滩”——娘娘滩

“九曲黄河十八弯,传奇莫过娘娘滩;历经沧桑数千年,依然盘踞河中间……”这首民谣说的是河曲县城东北十五里处黄河河道上的娘娘滩。这也是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故此享有母亲河上“第一滩”的美誉。

眼下,正是去娘娘滩游玩的好时节。北岸为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山峦重叠,云海苍茫;南岸与军事古堡——罗圈堡遥相呼应,过河攀山而上是历经沧桑巨变的古城堡、烽火台。居高临下,俯瞰全景,娘娘滩宛如镶嵌在黄河中央的明珠。

依托娘娘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河曲以黄河文化、古老传说为基础,开发沿岛观河赏景生态康养文旅项目。一是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自然生态景观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二是改造村民旧居,打造精品民宿群落。

近年来,河曲县委县政府从全面融入国家省市和周边文化旅游经济圈(带)入手,以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打造“黄河长城特色风情名县”为抓手,立足黄河、长城等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和西口文化、民歌二人台等文化资源优势,致力打造黄河长城风情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积极对接市场主体,引入市场机制,重点实施长城、护城楼修复;开发西口古渡、娘娘滩、弥佛洞“三大景区”;打造沿黄一号公路风景廊道、翠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唐家会、柏鹿泉、罗圈堡、娘娘滩4个美丽乡村。全力实施景区创A工程,力争在“十四五”末创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

如今,河曲吸引着众多旅游观光、写生、摄影爱好者前来观黄河、望长城、品美食、听民歌,带“火”了沿线的农家乐和“黄河人家”主题民宿,生态旅游产品价值增值。

朵朵文化浪花,积蓄了时间的力量,展现出澎湃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河曲,正以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建设之路。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