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
【乡村振兴之产业发展篇】水泉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时间:2023-06-28 22:52:50点击率:4509

水泉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0公里,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明清两朝是蒙汉两族贸易交融的边塞要地,抗战时期又成为晋西北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境内有水泉古堡、明长城、红门口和地下长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镇总面积12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8万亩,林地面积5.13万亩,人口0.47万,党员318名,209国道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交汇全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近年来,水泉镇按照县委“三绿”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建立起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绿色有机旱作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和电子商务等为引领的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水泉样板”。

绿色农业强根基

水泉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全镇农作物种植面积4.31万亩,以糜、谷、豆类、荞麦等16种小杂粮为主。“隆庆议和”山西互市设在水泉红门关外,故称红门市,跨越明清两朝,直到民国十二年(1923),历经三个多世纪,成为蒙汉民族友好往来和晋商兴衰500年的历史见证。水泉人民充分传承和发扬晋商文化精神,发展年销量1400万斤以上的小杂粮购销、加工企业3家,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小杂粮集贸市场,将本地及周边4000万斤以上的小杂粮销往全国各地,并且推动了全镇、劳务、修配等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实现纯收入800多万元,带动1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门路,带领全乡及周边群众走上了一条农民富裕、集镇繁荣的小康之路。

文化赋能添活力

水泉因泉水甘甜丰富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有着丰富独特的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明宣德九年(1434年),偏关都督李谦领导建设水泉营,是长城要塞红门口的驻军堡,号称“三关前哨”。1937年12月,水泉村积极响应抗战救亡的号召,成立了“牺牲救国同盟会”和“村党支部”。1968年,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水泉村又成为北京军区“长城沿线战斗村”建设工程之一,明代地上长城搬到地下,成为现存全国规模较大的战备地道。为了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水泉组织本地群众100余人推出大型情景剧、民俗歌舞、地方小戏等10余项文化展示,探索出了一条把水泉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文旅融合新路径,形成“水泉有戏”的发展优势。

绿色文旅增动能

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位于水泉镇水泉村,是偏关边塞军事历史风绿色文旅增动能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位于水泉镇水泉村,是偏关边塞军事历史风情游的一部分;2022年12月,在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景区布局可概括为:“一心、一带、两区、一廊道”,“一心”即游客服务中心,“一带”即长城遗产景观带;“两区”即地下长城体验区和民俗文化历史展览区;“一廊道”即红门口边贸互市廊和兵马古道。景区年设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景点门票30元,每年可实现门票收入1500万元以上,住宿、餐饮、购物等可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每年可实现利润3000万元以上,打造出文旅发展的新高地。

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下,水泉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村民的钱包也更鼓了,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水泉村村民侯爱萍与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得知村里发生的新变化,两人决定一同返乡创业,她说“看到国家对农村、农民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我们就回家在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内开办了农家乐,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欣赏美景、品味好戏,还能品尝到庭院里自家种的农家菜、养的地道土鸡,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营业额达大几千元,现在景区又成功申报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相信生意会越来越红火,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来源:偏关你好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