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时光的河,沐浴盛世余晖。
山西日报讯(朱慧)如果梦回大唐三万里,那么佛光寺一定就在梦开始的地方。这个距离五台县城30余千米,在佛光梁西坡上的清净之地,远离台怀镇的旺盛香火,却每每吸引着寥落而坚毅的八方善信,来此寻找心安静谧。
87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贤伉俪,萦回崎岖间克服重重险阻,在此重拾“中国第一国宝”。在那山河家国危机重重、全面抗战风起云涌的时刻,多么难能可贵、意义非凡!
“斗拱雄大,广檐翼出”,这是梁、林等人第一眼看到佛光寺东大殿的感受。几十年后,驻足先贤们曾经的仰瞻俯瞰之地,面对扑面而来的朴拙庄重与壮阔磅礴,竟让人一时语塞。
这,就是一派大唐气韵吧。
佛光寺自北魏以来即是名刹。《清凉山志》载:北魏孝文帝因在此见到佛光祥瑞而建寺,名曰佛光。千年后,经过梁、林等人仔细勘查,在大梁上发现题记墨迹,确证了佛光寺东大殿建造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灭佛劫难后,
在那个风华绝代的王朝,佛光寺以一种殿堂构架,承载了信仰的回归。 从现存梁、林等人的手稿可见:佛光寺东大殿构架复杂而稳定。柱网、铺作层、屋架三层上下叠加……柱网和铺作层共筑屋身,铺作层还兼有保持结构稳定、向外挑出屋檐、向内承托室内天花的作用,屋架则构成庑殿形的屋顶。回首千年,多少宫阙早化尘泥,唯有佛光寺东大殿作为唐代官式建筑的唯一样本,留存至今。
仰望,东大殿屋顶坡面微微有一些凹曲,加上起翘的翼角,曲线和直线搭配,将流丽与遒劲融于一体,成就了一种极富韵律的温婉大气。“耸大厦之奇杰,势将顿而复飞。”古意唐风,确有一种大鹏展翅的感觉。
再望,那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斗拱,钦佩油然。唐朝工匠的大智慧,往往化繁为简。斗、拱、平枋、斜枋——梁思成先生曾在佛光寺东大殿发现7种不同形式的斗拱,均由这4种基础类型的木构件组成。这意味着,按一定标准制作的散斗,能被灵活运用于斗拱的不同部位。如此一来,不仅省去大木材的使用,减轻建筑物的整体重量,还可以用有限的原料建造更大的构架和更多的建筑。这也成就了中国古建中最引人瞩目的细节。
登殿入堂,高大疏朗、主次分明的大殿佛坛,供奉有佛、菩萨、弟子、护法等唐代彩塑35尊。细细瞻观,彩塑均面容丰满、线条流畅,特别是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弯弯的娥眉中间那一点朱红,风韵颇具。 忽然想起,与林徽因双向奔赴的宁公遇彩塑坐像。经人指点,在东大殿中央佛坛南端,扇面墙内壁下方,找到了宁公遇彩塑坐像。只见贵妇雍容,面如满月,上身着盘领大袖襕衫,双肩覆如意状云肩,腰系金玉方块连缀而成的鹘带,盘腿袖手,气定神闲。
如果没有机缘巧合下,林徽因的蓦然一瞥,发现四道梁下“女弟子宁公遇”隐约的墨迹,佛光寺东大殿的准确断代恐怕还需要经年的等待。 你是人间四月天,我是佛前一朵莲。宁公遇,朝廷敕令重建佛光寺东大殿的“送供人”,以及管理这座大殿日常事务的“佛殿主”。1937年,梁思成拍下林徽因与宁公遇坐像合影,闻达于世。也让两位杰出女性跨越千年,成就一份难解之缘。
宁公遇的名字同样出现在殿外经幢之上,与唐“大中十一年建造”在一起。这是佛光寺东大殿唐代木构建筑的确证。另一座唐代经幢位于佛光寺第一层院落正中。因一张林徽因在梯子上测量经幢的老照片广传于世。而寺内一座北魏创寺时的初祖禅师塔,历经法难幸存至今,殊为不易,却鲜为人知。 悠悠岁月,福慧众生。 余晖中的佛光寺还是牌匾斑驳,还是旧时颜色,还是千百年来最真实的样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光朗照,承载着一个盛世的记忆与信仰,永远刻录着一个民族的建筑技巧、匠人智慧与美学印记。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3935000092 投稿邮箱:2223609153@qq.com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街22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 - 2021 wenzhenmed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晋ICP备2021013947号-1 忻 州 传 媒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